本文作者:admin

袈裟资料|袈裟歌曲

admin 2020-10-05 79
袈裟资料|袈裟歌曲摘要: 袈裟为什么也叫百衲衣?佛家的“百衲”,当初指的是由许多碎布片补缀而成的僧衣,后来有了定制,称“三衣”、“福田衣”之类,以便维系传统。如果从现在陕北的“遍纳”推想,古代管它叫“百衲”...

袈裟为什么也叫百衲衣?

佛家的“百衲”,当初指的是由许多碎布片补缀而成的僧衣,后来有了定制,称“三衣”、“福田衣”之类,以便维系传统。如果从现在陕北的“遍纳”推想,古代管它叫“百衲”,可能也与密纳有关。宋《类篇》释衲:“补也。”穿得久了,补缀自然很多,纳线自然更密。甘守清贫的僧人,所穿御寒衣物,应该跟贫穷时期的陕北农民穿得差不多。这种破衣服,流传了应该至少一千年了。

  宋代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七《三圣继昌禅师》:“五陵公子争夸富,百衲高僧不厌贫。近来世俗多颠倒,只重衣衫不重人。”卷二十《龙翔南雅禅师》:“瑞峰顶上,栖凤亭边,一杯淡粥相依,百衲蒙头打坐。”

  元代无名氏散曲《端正好》:“千家饭足可求,百衲衣不害羞,问是(什)么破设设遮着皮肉。傲人间伯子公侯。”刘庭信散曲《雁儿落过得胜令》:“化一钵千家饭,穿一领百衲衣。”另外,衲,那时也作“纳”。无名氏散曲《一枝花·香绵》:“纳儒衣蔽尽寒酸,做道袍睡煞陈抟。”

  从“只重衣衫不重人”、“破设设遮着皮肉”之类,可以看出,他们说的那“百衲衣”,是破衣服。这和陕北的“遍纳袄”同类。而“纳儒衣蔽尽寒酸”告诉我们,佛门之外,也早就有那种破衣服了。

  更早之前,唐代文字中,已经见到“百衲”,也写作“百纳”。皇甫冉《题昭上人房》诗:“沃州传教后,百衲老空林。”白居易《戏赠萧处士清禅师》诗:“三杯嵬峨忘机客,百纳头陀任运僧。”不过,那时还明确指做工精致的新品。唐《敦煌变文·维摩诘经讲经文》:“巧裁缝,能绣补,刺成盘凤须甘雨;个个能装百纳衣,师兄收取天宫女。”这个“装”,今陕北音“壮”,现在是制作棉衣的动词。

袈裟 是 谁发明的?? 是释尊吗??

袈裟的读法本身就是从印度传到我国的,是梵音。说明袈裟在印度佛教未传入我国就有了。

由于印度属热带地方,多直接用袈裟衬着其身,故印度僧团唯拥有三衣。而在中国、日本等地,则将袈裟被着在褊衫或僧服上,袈裟与衣,合称袈裟衣。印度当地人的穿着多以白纱,白布裹身,而袈裟又意译为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等。为佛教僧众所穿着的法衣,以其色不正,故有此名。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admin本文地址:http://my9888.com.cn/post/435.html发布于 2020-10-05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9888美文网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