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的全部单元?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目录
第一单元《除法》
第二单元《认数》
第三单元《千克和克》
第四单元《加和减》
第五单元《24时记时法》
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七单元《乘法》
第八单元《观察物体》
第九单元《统计与可能性》
第十单元《认识分数》
第十一单元《整理与复习》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1 测量
2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3 四边形
4 有余数的除法
5 时、分、秒
6 多位数乘一位数
7 分数的初步认识
8 可能性
9 数学广角
掷一掷
10 总复习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1. 乘除法
2. 观察物体
3. 千克、克、吨
4. 搭配中的学问
5. 乘法
6. 整理与复习(一)
7. 周长
8. 交通与数学
9. 除法
10. 年、月、日
11. 时间与数学(一)
12. 时间与数学(二)
13. 整理与复习(二)
14. 可能性
15. 生活中的推理
16. 总复习
小学数学老师五年的工作计划
篇一:小学数学教师工作计划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3、会看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4、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5、能从统计图表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8、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资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等。圆柱与圆锥、比例和整理和复习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负数和比例两个单元。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比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会解比例和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圆柱与圆锥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学生通过对圆柱、圆锥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掌握有关圆柱表面积,圆柱、圆锥体积计算的基本方法,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有关数据可能产生误导的内容。通过简单事例,使学生认识到利用统计图表虽便于作出判断或预测,但如不认真分析也有可能获得不准确的信息导致错误判断或预测,明确对统计数据进行认真、客观、全面的分析的重要性。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等知识的学习,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经历探究“抽屉原理”的过程,体会如何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模型化”,从而学习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多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整理和复习单元是在完成小学数学的全部教学内容之后,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一次系统的、全面的回顾与整理,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原来分散学习的知识得以梳理,由数学的知识点串成知识线,由知识线构成知识网,从而帮助学生完善头脑中的数学认知结构,为初中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四则运算,会使用简便算法,会解学过的过程。
2、掌握几何体形的特征,能够比较熟悉地计算一些几何体形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并能应用。
3、掌握统计的初步知识,能够看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
4、能够比较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我所任教的六年一班共有30学生人,其中男生12人,女生18人。大部分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空间观念较强。上课时都能积极思考、主动、创造性的进行学习。但从上学年的知识质量验收的情况看,学生的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后进生的面还是大,针对这些情况,本学期在重点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后进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指导工作,全面提高及格率和优生率。
四、教学方法设计: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5、学生能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能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6、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7、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 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8、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使每位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
9、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爱学、会学,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10、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因材施教,每一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都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础,创建问题情境,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
五、教学进度与课时分配。
根据课程计划和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不随意增减课时。确保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方案
(一)主要针对学生在课上的学习状态来评价。
1、看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否被激起,能积极地以多种感观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精神振奋,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2、看学生的参与状态,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中的数量、广度和深度是衡量主体地位发挥的主要标志,学生要全员参与,有效参与。
3、看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是否由个体学习到主动合作学习;是否由接受性学习变为探究性学习。
4、看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上的表现。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全身心地投入、是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解决问题,是否敢于质疑,善于合作、主动探究并有实效,是否围绕某一问题彼此间能交流、讨论、倾听,提出有效建议。
5、看学生学习的体验与收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90%以上的学生能够相互交流知识、交流、体会,交流情感由自悟——觉悟——感悟——醒悟,在获取丰富知识的同时形成了一定的学习能力。
量化评价评价标准:第1项8分;第2项3分;第3项6分;第4项8分;第5项2分;第6项8分,总计35分。
(二)教学效果评价
1、看教学目标达成度如何,教师是否高度关注学生的知识 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2、看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参与,90%以上的学生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获得了知识,发展了能力,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3、看课堂训练题设计,检测效果好。
量化评价标准:第1项4分;第2项7分;第3项4分。总计15分。
篇二:小学数学教师工作计划
新的一学期开始了,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追求,增强职业道德,掌握教育规律,拓展学科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根据实际情况我拟定以下个人工作计划: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读书学习——注重个人素质的培养,不贪名利,切实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力求为学生创造最好的教育。用教育理论武装自己,为了自己的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尽快的提高,读书是一种至关重要的途径,所以我在本学期要坚持读有关教育的书籍.,如:《师生沟通的艺术》,《教学策略》,《教育新理念》,《课堂管理的策略》。除了读有关教学的书籍外,我还要不断去读其它的书籍,来武装自己的思想
二、以身立教,为人师表
师德——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以人育人的职业。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仪表、
气质随时都感染和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必须 “美其德,慎其行”,不能出现一点疏漏。加强自我管理——作为一名教师,我要时刻提醒自己,我服务的对象是很多的孩子,不能以自己的利益去牺牲孩子们的利益。本学期,我将严格遵守劳动纪律,不迟到,不早退,不随便串课要课。在工作中,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穿戴整洁、朴素、大方,举止文雅,带头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及公益劳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同时,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起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及良好的教师形象。三、潜心教研,提高素质
教育教学离不开教学研究,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我要积极向同伴学习,多走进同组教师和优秀教师的课堂,并积极完成每周的教研,把握组内开展的各种学习机会,向同组教师学习.在同伴互助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尝试课堂创新,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教,学生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而且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本学期中,我将运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对教材要认真分析,认真设计每一节课,并及时对每节课进行反思,认真分析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进行反思记录. 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来吸引学生,使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并能在自己的课堂上得到发展,能满足学生成长和走上社会的实际需要,有足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四、关爱学生,无私奉献
本学期,我担任三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在工作中,要注意转变观念,端正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今后的教育和教学工作中,我对学生要本着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的原则,不偏袒好学生,更不歧视差学生,要爱得有方,严得有度,特别是对后进生,决不讽刺挖苦他们,更不体罚和变相体罚他们,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为他们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在工作中要有“四心“,即爱心、耐心、信心、恒心,以自己对学生的一片热爱和对教育事业的一片赤诚,坚持不懈的做好本职工作,不惜时间,不计报酬。做好对学生的家访工作,尤其是对后进生要逐一进行家访,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帮助父母重新认识自己的孩子,找到孩子真正的致差的原因,变革教育方法,并有意识地诱导家长反省自己的失误,认识孩子的发展变化,变盲目配合为协作教育。
总之,我会从自我做起,维护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严肃认真、全心全意地做好本职工作,以良好的师德回报社会。
篇三:小学数学教师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新学期的数学教育教学工作,以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为导向,以教师成长促进学校发展为目标,以校本教研为突破口,以课堂教学“五还”为研究的抓手,打造一支个性鲜明、团结协作、充满智慧的研究型教师团队,塑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具有较高数学素养的学生群体,构建动态生成、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
二、主要工作 :
(一)常规工作“日常化”
1.健全集体备课制度,以备课组为单位,关注日常教学,重视课后聊天式的学习研讨,重点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及时反思实践过程中的得与失。每周举行一次集体备课,做到“四定”:定专题、定中心发言人、定时间、定地点。根据行事历的时间安排进行有专题的集体备课(学习“新基础教育”理论;根据教材内容结合“新基础教育”的基本理念研究一些基本课型。)
2.推行随堂听课制度 ,发扬门户敞开,随堂听课的优良传统,积极开展备课组内的相互听课、备课组与备课组之间的交叉听课、以教研组为单位的中心组的听课等活动,共同研究真实的数学课堂,课后进行自评与他评,在互动的过程中提升教师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逐步改变教师内在的一些观念。
3.建立学习沙龙制度,认真读好“新基础教育”的三本书,定期举行读书沙龙活动,交流读书心得,初步了解相关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教师逐步用“新基础教育”理论来指导实践;提供对话交流的平台,针对“新基础教育”的学习进行各种形式的专题研讨,充分利用华师大专家组理论引领和共同体的信息交流,及时了解新基础教育的研究动态,确定数学专题研究的方向。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基地学校的系列活动和各级各类的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4.加强常规管理制度,每月25日左右进行常规检查(包括教师的备课、反思、学生的作业。)主要由学科主任、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负责。每个学期举行期中、期末的质量检测,对考后情况进行质量分析,以便能更好地指导下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根据教材内容的变化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基础达标体系,每个年级每学期确定一项单项小型竞赛。
5.改革考核评价制度,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考核评价上作进一步的调整,评价目标更加多元化,综合运用笔试与面试等方式,口算、笔算、操作等考核方式,在平时的教学中逐步渗透,以减轻期末考试时学生的压力。
(二)研讨活动“专题化”
研究过程不走过场,不搞形式主义,活动的设计与推进考虑可行性与实效性。研讨活动以“新基础教育”的理论为依据,以课堂教学“五还”为研究为抓手,以全体教师的积极主动参与为准则,实实在在地在课堂实践中感悟“新基础教育”的基本理念。
(三)教师发展“自主化”
1.自主选择——小课题的研究
老师们可以选择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感兴趣地问题,或教学中遇到的困难,自主选择,确定小课题,进行课堂教学研究。
具体操作如下:个人自主申报,自由组合,认真作好过程记录,学期末进行课题展示与交流。各小课题的研究做到“四重”要求:重研究、重过程、重实效、重积累。
2.自主发展——业务素养的提升
(1)积极参加常州市组织的青年教师素质比赛活动
(2)在反思中成长
30周岁以下的教师每周有一篇至少有质量的教学反思;35周岁以下的教师每月至少有一篇有质量的教学反思;40岁以下的教师每学期至少有一篇有质量的教学反思。
(3)及时总结,撰写论文
在学习理论、开展教改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4)同伴互动,取长补短
各备课组成员互相听课,每人每学期至少听课20节。每人每学期至少上研究课1节(包括备课组内研究课)。
小学三年级学生每天的学习计划及内容怎样安排
日计划表:
一:在班里及时完成课堂作业
二:7:30至9:00写家庭作业。(保质保量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包括预习新课。中间休息10分钟。)
三:9:00至9:30是吃晚饭时光。饭后休息20分钟。
四:9:50至10:30打写日记。(每一天打一篇日记,不拘形式,不拘字数)之后休息10分钟。
五:10:40至11:00听写语文生字。(每一天听写一课语文生字)。
六:11:00至11:30为洗漱时光。11:30至12:00做一道数学拓展题。(每一天做一道数学拓展题)12:00准时上床睡觉。
七:每一天早晨7:40起床,20分钟洗漱时光,每一天早晨8:00至8:40读英语、背单词。
周计划表
一:每周手写一篇周记。星期六,星期天,每一天看半小时的书,(要求:坐在书桌前看,用笔做批注)累计每周看一本好书,并打写读后感。
二:每个星期六,做语文和数学的大卷子各一张。
三:星期六和星七天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例如:洗碗、擦桌子,扫地,拖地,洗自我的小衣服。)
如何培养小学三年级学生分析问题
新课程标准将解决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并在标准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刻板地讲解例题,学生模仿例题解决问题,这样不能引导学生主动的、生动活泼地参与,学生只是像机器一样被动地接受知识,从而使学生丧失了解决问题的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数学教学要有效地创设情境,使课堂“活”起来,使学生成为其学习的善学者,方能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获取信息。
创设丰富的情境和宽松的学习氛围,可以放松学生的心情,便于学生自主地进入学习状态,张扬自己的个性,培养自己的信念,释放自己的潜能。
我们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譬如:把教学情境图活化为数学小游戏,数学手工课,多媒体教学,室外课,论证课等等。
①数学游戏。
例如:五年级上册101页统计与可能性。
我为学生创设了生动活泼的游戏情境——击鼓传花。就在学生们玩得兴高采烈之时我若有所思地提出真实的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哎!为什么表演节目的男生比女生多呢?很快就会有学生联系昨天学习过的内容,因为男生多女生少,所以花传到男生手里的可能性就大一些,在老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充分肯定后及时地进一步设疑——那么男生表演节目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呢?老师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并对所有信息进行筛选、提取,发现全班28名男生,女生16名,男生表演节目的可能性是 ,那么女生表演节目的可能性就是 。此时,还可进一步设疑来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如:扎辫子的女生表演节目的可能性有多大?穿蓝衣服的学生表演节目的可能性有多大?甚至让学生提出问题,再由他点名作答。
这不仅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了学生积极解决问题的习惯。
又如:六年级上册讲位置时,涉及的内容是数对。
我设计了这样的游戏,我随机点名,点到的同学站起来。班里的学生按座位依次来回答站起来学生可以用那个数对来表示。评选出回答的最快最准的同学。接着换游戏规则,班里的学生依次随机说一个数对,这个数对表示谁的位置谁就站起来。同样看谁反映最快。
一节数学课很快就过去了,学生个个显出意犹未尽的神情,学生在玩中有学,学中有玩。实现了我参与,我学习,我快乐!
②手工课
比如: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
我在讲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前一天就留了一个家庭作业观察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的?哪些又是正方体的?准备好你所需要的材料,我们课堂上比赛做长方体框架和正方体框架,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第二天学生带来了他们需要的材料,有铁丝,有木条,有橡皮泥,有塑料泡沫,有筷子,有积木。学生们以组为单位开始了认真制作,虽然有些同学做得不是很好,但通过做手工学生自主得出了许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如:做长方体需要三组不同长度的木棍,每组长度相同,借机我们告诉他们这三组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每三条会交与一点,我们告诉他们这点叫顶点等等,这样得到的知识非常形象。我们的数学涉及到许多几何知识如:圆,长方形和正方形,三角形等等,都可以用动手操作的方法,把抽象的东西变的直观一些。
③多媒体教学。
利用多媒体教学,我校的教师个个水平都很高,我校每年也都在组织教学技能大赛,教师们都深刻体会到在多媒体教室授课和在教室授课学生们的反差,明显多媒体授课学时更投入一些。而且多媒体教学几乎适合数学教学的每一节课。但多媒体教学,制作课件耗时较多,这是老师们很少使用多媒体教学的主要原因。其实这个问题可以改进,如:我发现我校教师制作的课件讲求精美,我认为这是一个误区,只要我们的课件表述完整,清楚就足够了。不是有句话叫做“简约才是美”嘛!我们在一只船小学听课时,那些老师的课件就很朴实,而且让我们觉得“简约但不简单!”且网上免费课件很多,我们完全可以拿来用嘛!总之,我们应当有效利用多媒体,使课堂教学更鲜活。
④室外课
例如:三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
我们可以带学生来到校园,辨别好方向,仔细观察,看看学校的东南西北方分别有什么?大门在哪个方向?水房呢?通过观察提问等方式,学生清楚地了解了校园内各个建筑的分布情况,然后画学校的平面图,就这样学生很好地掌握了位置与方向。还有如:设计校园等课都可以在室外上。
平时的授课都是在教室,突然到室外,学生会感到非常新鲜,我们要抓住学生的新鲜感,使我们的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⑤论证课。
比如: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
我在上这节课时,就采用了论证课。由于我们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高来计算,那圆柱的体积是不是也可以用底面积×高来计算呢?学生的回答,有认为可以的,也有认为不可以的,那我就要求学生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为什么可以?为什么不可以?这时学生显得无从下手,我就及时的用多媒体演示论证圆的面积公式时我们的做法,来引导学生,要推算圆柱的体积,我们应该先把圆柱转变成我们学过的形状。这时,学生恍然大悟,快速地运用自己手中的学具论证起来。超乎我想象的是所有的组都得到了正确的结论,每个同学道理都讲得头头是道,而且有好几个同学表述非常完美。同学们通过论证自己得出了结论。现在有学生还提起这节课说记忆非常深刻。在下课之余我不失时机地追问,那么是不是所有立体图形都可以用底面积×高来计算呢?,哪些可以?哪些不可以?怎样的可以怎样的不可以?请同学们认真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共同特点,答案就显而易见了,明天答对且理由充足的学生我们要颁发智慧星奖。
其实,只要我们大胆创新,我们的数学课一样会很精彩!有了精彩的课堂还怕会没有学生的精彩表现吗?
(二)、重视审题,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之前,千万不要不加思考地乱列算式。而是首先要认真读题,找出题中的关键的语句,找到解题必要的已知条件和数量关系,弄清题中所给的条件,要解答的问题是什么?这样有针对性的对所求问题去展开联想。例如:王老师买5盒笔,每盒10支,每支8元,一共要多少钱?老师提示性的引导学生,根据问题逆向思考。要想知道这些笔一共需要多少钱?也就是要求总价,要知道总价就得知道数量和单价,已知条件只告诉我们单价是每支8元,不知道数量,但还有两个已知条件买了5盒每盒10支,根据这两个已知条件用每盒笔的支数乘盒数。10×5=50(支)就只得先求得到笔的总支数,即数量。然后根据总价=单价×数量算出8×50=400(元)此方法,是由学生读题后展开联想,有联想引发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技巧。最好教师能用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多种思维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重视审题在列式计算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列式前我们应该先理清句子的主干,根据主干写出框架,然后把起修饰作用的数字填充进去,我们的数字就完成了。例如:列式计算
25乘4与3.2的和,再减去18,差是多少?
很多学生容易列式为25×4+3.2-18。如果我们先找该题的主干那准确率至少也会达到95﹪,根据问题差是多少?我们知道最后一步应算减法,所以我们找减或减去,找到了后接着找主干,什么减什么?(和减18)该题的主干找到了,就可以列出此题的框架了( )-18=,接下来我们就该找修饰语了,语文中××的一般作为定语来修饰名词或代词,数学中也一样,该题出现了4与3.2的这时用来修饰和的,他们不能拆开,所以可以先放到括号里括起来( (4+3.2))-18=这时我们发现小括号里面包含了一个小括号,所以把外面的小括号变成中括号[ (4+3.2)]-18=最后只剩下25,25怎样呢?25×,好了填进去 [25×(4+3.2)]-18=我们的算式就列好了。最后再检查一遍就可以了,刚开始做,会觉得很麻烦,但方法熟练了,做起来又快准确率又高。
(三)、分析数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分析能力是解题的基础能力,分析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离不开思维能力。从人生理因素来说是有较大差异的,在教育教学中注重过程分析,要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给予提示,让他们更好的掌握分析、综合的学习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必备正确条件,正确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同时也就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学校买4个篮球,一共用了100元钱,照这样计算买8个要多少钱?教师指导分析,要求买8个篮球需要多少钱?题中告诉的条件是否直接用来计算:条件4个篮球,100元钱,与买8个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分析这是一道有关单价、总价、数量的关系题型,第一步单价可以从买4个用去100元钱的一句中计算出单价(100÷4=25元),第二步求总价:根据公式总价=单价×数量可以算出(25×8=200元)当然,也可以用第二种方法,8÷4=2,8个篮球是4个的2倍,那么价格也应该是100元的2倍。所以买8个篮球要100×2=200元。
(四)、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有的同学在学习中过于重视对知识个体的孤立、机械性记忆和理解,就事论事,割裂了知识点间的联系和对知识点之间关系的融合性理解与应用,窒息了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学习十分重视学习的迁移问题,要求学习的目标是学生形成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和方法,甚至有人提出“为迁移而学习”的口号。现在的各级考试特别重视对学生学习素质的考查,其中学生迁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是学习素质的核心。但在实际操作和运用过程中,却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在新的问题和情境面前往往表现出手足无措,或是对知识点的生搬硬套,或是东拼西凑、胡乱编造,直接影响了解题的效果。这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重视对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是对知识进行变式训练,然后归纳,分类,总结。
例如:在学分数乘除法的解决问题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
我们班有男生24人,女生是男生的 ,女生有多少人?
24×
如果已知条件不变,问全班有多少人呢?
如果第一个已知条件变成我们班有女生24 ,其他条件和问题不变呢?
如果改成我们班有男生24人,女生比男生的 多2人,女生有多少人?
还可以怎么改?
做完后,根据算法我们对这些题进行分类,学生很快把他们归为两类,并总结出每一类的计算方法。在每一类里又找出每一题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其实,有关知识的迁移,我不只是在习题中才应用,在新授知识中就已经应用了。例如:三年级下册要求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但当我们讲授完,学生掌握算法后,我们是不是应该追加一句“三位数乘两位数这样计算,那么四位数乘三位数呢?三位数乘三位数呢?”此时,教师出两道题让学生尝试计算“老师看看谁最聪明?”这时,那你会惊奇地发现会做的学生有如此多。
知识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我们在平时授课中时时注意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不仅使学生的思维越来越灵活,我们上起课来也越来越轻松,上新课就好似复习旧知识一般。
此外,我们在做英才教程或其他习题时,会发现一些超出学生应有的认知结构的习题,即超范围的题。大多数老师选择放弃不讲不做。而我是逢题必讲。如果老师们认真观察会发现这些题虽然超范围了,但利用我们以前的知识只要稍加迁移,也能迎刃而解。
(五)、开放练习,诱发学生思维发展。
问题解决的技能要通过一定的练习来形成,在教学课本的习题中,大多数是条件具备,结论确定,形式严格的封闭型习题,基本上是为学生巩固知识,引起认识结构同化而设计的,容易使学生产生死记硬背的倾向,如果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设计一些开放习题,将有利于发挥学生潜能,开放习题包括条件开放(条件不足或多余)、结论开放(结论不一),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促进练习形式由封闭走向开放。
例如,教学百分数知识后,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某班48名同学到公园参观,售票处写着:每人5元,50元以上八折优惠,他们怎样买才合算?学生经过认真思考,计算后得出如下几种购票方法:
1、全部买5元一张:共需付5×48=240(元)
2、多买2张:5×80%×50=200(元)
3、多买2张按八折卖:5×80%×50-2×5×80%=192(元)
4、多买2张按原价卖:5×80%×50-2×5=190(元)
第四种花钱最小,但属投机行为,不可采用。这种开放的习题,让学生在设想问题、解决问题甚至在出差错过程中锻炼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六)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让语言助有效学习一臂之力!
思维能力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核心,数学语言与数学思维有着密切关系:数学语言既是数学思维的载体,又是数学思维的具体体现;它既是表达的工具,又是交流的工具。一个学生数学语言的发展与数学思维的发展是相辅相成互为前提的,它也是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的保证。然而在数学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数学课上常出现不能用语言清晰表达思维过程,有些题会做,但不会说理等情况,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不足暴露的往往是思维上的问题。只有当学生能用准确、清楚、简炼的语言将有关概念表述正确,才能反映出他的思维过程的正确,才能说明他理解了所学的知识。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讲:“说题”比“做题”更难,也更重要。我们要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让语言助有效学习一臂之力!
(七)、学会“投机取巧”,寻求巧妙解题的捷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投机取巧”在现代汉语中这样解释:利用时机和巧妙手段谋取个人私利,也指不愿下苦功夫,凭小聪明侥幸取得成功。这是个贬义词,形容为了个人私利,耍小聪明的人。但在本人数学教学这几年中发现,有时在思考数学问题时,我们不妨来点“投机取巧”,用自己的小聪明,寻求巧妙解题的捷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一年级上册总复习中,有这样一道题:
从左数起, 是第( )个珠子,把第14个珠子涂上颜色。
在做第一小题时,大部分学生都是 用一个一个数的方法来数出它是第18颗。但我并不满足于此,而是再次启发“是否还有其他的数法”。这时有些学生会去思考用“2个2个数或5个5个数,或是先数10个,再数8个,然后相加”的方法。在做第二小题时,大部分学生都是仍从左1个1个开始数,数到第14个。这时我又不局限于此,而是鼓励学生积极动脑“是否还有更快更好的方法”。这时有学生提出可以从右开始,倒着数18、17、16、15、14。甚至还有人说用18—4=14的方法,18倒着数4格,第4个就是要涂颜色的那个。
又例如这样的题目: - = + =其特点是分子是1,分母相邻,计算时只需分母相乘做分母,加法是分母相加做分子,减法是分母相减做分子。
再例如:甲数比乙数多 ,乙数比甲数少几分之几?我们的解法是把乙数看做单位“1”,即看成1份,那么甲数就有1+ = 份,乙数比甲数少几分之几,就要用他们的差值处以甲数,即 ÷ =
这类题是教学难点,有近一半的学生不会,不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采用“投机取巧”法,分子不变做分子,分子和分母相加做分母。即 = 。
除了变式练习,开放练习外,我们还可采用类比练习等多种练习方式,这不仅增加了我们的练习趣味,而且更好地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对例题的引申,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兴趣,对问题逐步领会和消化。在长期的思维训练过程中增长学生的智慧,提高能力,正确指导他们利用已有的知识主动地探索新知识,从不同角度对问题加以思考,正确运用思维方法,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进一步突破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效果,把学知识与运用知识相结合,就一定能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有多重》教案及教学反思,点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算一算等实践活动,亲身经历对实际物体感性操作,才能建立物体质量概念,体验1千克和1克有多重。
在处理教学环节比较清楚,过度自然。如教学1千克结束之后,这时用1枚1角硬币放到台秤上称重,指示针针没有动,老师问:是不是,它没有质量了呢?学生马上说1枚1角硬币它也有质量,只是很轻。教学自然引导学生学习“克”的概念教学。
了解千克、克这一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教学“1千克”概念时选择标准材料显得非常重要,而且是否必要。课前我准备了2瓶各500克重的自灌的矿泉水,5只重1千克的苹果。我调查市场上的食盐是每袋350克,没有多方调查,我就让学生带3袋食盐,可是学生带的食盐每袋质量多少不一,有的每袋300克,也有的350克、400克、450 克。学生通过掂一掂,如再称重时3袋350克食盐重台秤上显示数是1050克,老师也没有及时调整多余的50克。学生对1千克概念形不成标准模式。
在教学不足之处如何留下作业时间和空间。练习是应该用什么方式如何指导学生?例如:掂一掂,估一估,一本字典大约有多重?再称一称。教学时,教师没有对学生估计不足。学生有说500克,600克,1千克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掂一掂1瓶500克矿泉水与一本字典。思考两个谁轻谁重?然后估一估,一本字典大约有多重?这样有的放矢。学生就可以估计出一本字典约300克等数量。
北师大版《有多重》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我体会到计量单位的教学,不能教师的“说”和示范,而是注重以学生的“做”为基础,让学生自己活动、体验、感悟,充分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后通过自己总结提炼作为知识外显的手段。“体验”是计量单位教学的关键。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教学关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千克,是为了获得关于“千克重”的触觉表象,而表象是形象思维的基础。表象有两个特点:它的形象性和概括性。对于如此抽象的千克重,怎样才能具有形象性?可以让学生掂了1 千克重的物体后说说感觉如何,还要用比1千克重的物体和比1千克轻的物体让学生用手去掂掂,在比较中巩固表象。至于概括性,可以让学生在掂量物体的重量时,提供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质料的物体,使学生排除物体的质料、形状、大小、颜色等属性,而把有关重量的感觉概括出来。
《1吨有多重》------吨的实际意义比较抽象,学生较难掌握。因而,我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明白1吨=1000千克。具体例子有1吨是 40个25千克的小朋友的重量。而成人大约是20个就有1吨,所以书上有一幅图就提到电梯限重1000千克,就要限乘15人。(学生对15人的理解是三个原因:1、电梯本身有重量。2、电梯可能有成人有小孩,还有体重比较重的人。3、出于安全考虑最多只能乘15人,否则容易造成事故。)你看,学生考虑得多仔细。还有一些例子,这里不一一列举,总而言之,学生学得有兴趣,教师教得开心。
有多重教学反思
今天,我要讲解数学课有多重,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