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历史必修二知识点资料|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admin 2020-10-28 157
历史必修二知识点资料|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摘要: 高三历史必修一二三知识要点历史1必修介绍陈其一、本模块主要知识与能力目标本册属于必修课,《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对本模块主要内容表述如下:“历史(I)着...

高三历史必修一二三知识要点


历史1必修介绍

陈其

一、本模块主要知识与能力目标

本册属于必修课,《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对本模块主要内容表述如下:

“历史(I)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

这段文字概括了本模块的基本内容,以及在人类历史中政治活动的重要性及其与人类其他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根据《标准》,本模块学习的目的是:“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二、本模块结构

本模块的编写,严格遵照《标准》制定的学习要点,采用专题体和中外合编的方式,全书共分为9个专题。

在中国历史方面,设有5个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这些专题基本上都是围绕某历史阶段最为突出的政治主题、以时间为序来展开讲述的。其中,专题一主要是讲述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探讨古代中国不同历史阶段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及对中国历史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专题二和专题三主要是近代历史的内容,专题二重点是讲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专题三重点讲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这两个专题联系密切,专题二为专题三的讲述提供了深刻的历史背景。通过专题二的学习,同学们知道近代中国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么,反对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就成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专题三通过对主要民主革命运动的讲述,说明了这一历史任务最终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专题四和专题五是关于现代历史的部分,内政与外交是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两个重要方面。专题四重点介绍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问题,阐明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以及其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同时也说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专题五主要是讲现代中国在对外关系中所奉行的方针政策、在外交上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以及中国积极参加的外交活动,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共同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在世界历史方面,设有4个专题: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各个专题间,特别是前三个专题之间,不但有着历史发展的时间逻辑,也有学科内部的科学逻辑。专题一论述的是西方古代民主与法制的起源与发展;专题二虽然跨过了欧洲的封建社会,但还是围绕主题,叙述欧洲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发展。专题三与专题二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它叙述了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作为资产阶级对立面——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以及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揭示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从理论的出现到社会主义制度成为现实的历史过程。 专题四叙述了当代世界最重要的政治格局特征,即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实际上,它叙述了战后从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相对峙的两极格局到多极化格局的转变过程。

本册教科书根据专题分为9个单元,共27篇课文。外加3个活动课,共计30篇课文,33课时。其中,第二单元第1课“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第三单元第3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第四单元第1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各为2课时/课,其他均为1课时/课。

三、重视探究学习能力

除知识目标外,能力的培养同样受到重视。《标准》强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据此,编者特别设计了三节探究活动课:

(1)从1913年的一份问卷测试谈起——历史问卷分析研讨会

(2)多民族凝聚的中华民族——尝试自编教材

(3)伊拉克战后的重建问题——模拟召开一次联合国会议

设置三节探究活动课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初步了解历史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锻炼他们多方面的能力,包括写研究报告的能力;与他人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搜集历史资料、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组织表达能力等等。

四、本模块与其他必修模块之间的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活动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恩格斯在1883年《卡尔·马克思的葬仪》中说: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解释……”

所以,教师在进行本模块的教学时,首先要对另外其他两个必修模块进行研究,相互参照,彼此照应,这样不但做到心中有数,而且能够加深对政治问题的理解。如《历史1(必修)》中的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与《历史2(必修)》中的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历史1(必修)》的第九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与《历史2(必修)》的第八单元《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之间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备课时应适当注意相互参照,统筹兼顾,从不同的视角全面、客观、深入地认识问题。

五、本模块需要注意的问题

本模块专题比较多,而且历史跨度大,中外兼顾,因而有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1.新内容

实验教科书的内容相对集中,新知识点专深些。如,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罗马法、法国1875年宪法和德意志第一帝国宪法等。再如,《标准》对世界古代中世纪没有任何交代,在初中课标教材中铺垫也很少,学生们对诸如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等封建国家的产生没有任何了解,欧洲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也没有知识储备,不易深入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产生的艰难性、曲折性和历史进步性。当然,教学时主要抓住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本质和作用,细节不必特别拘泥,只要从宏观上把握就可以。

2.新概念

教科书出现了许多新概念,如宗法制、资产阶级代议制等。这些对学生而言基本上都是全新的概念,也属比较专深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提炼精髓,详略得当地讲授。如讲第七单元第3课的法国和德国资产阶级代议制,这些是学生们从未接触的内容,教师在过去的教学中也不特别注意。所以,在教学时要突出各国行政权力和立法权力之间的关系,注意这样的政治制度表达资产阶级意志和利益的程度;注意比较教科书所涉及到的资本主义各国政治制度的共性和特点。

3.观点的正确把握

教科书的编写一般是依据我国史学界的主流观点。

如:关于古代西方的民主与法制评价的问题。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在肯定希腊民主政治对希腊古典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巨大贡献时,要明确它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对它进行辩证地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民主”不是抽象和绝对的,而是具体的、相对的。最终达到这一基本认识:民主是具有阶级性和时代性的,是一定历史条件和具体国情的产物。

再如: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评价问题。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要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既注意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对封建制度而言显现的民主性,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作用,也要充分了解它的历史局限性。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和终极目的而言,它既不是完美的,也不是理想的制度。

4.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之间不要割裂

注意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联系。比如: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的时期,也是西方资产阶级向世界扩张和争夺市场的时候,所以如果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结合起来,如与义和团运动等加以联系,各专题之间就能形成有整体感、有逻辑联系的较为完整的历史画面。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一、回归课本为主, 找准备考方向

学生根据自己的丢分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备考方向。 基础差的学生,最好层层追溯到自己学不好的根源。 无论哪个学科, 基本上都是按照教材层层关联的, 希望基础不好的同学以课本为主,配套练习课本后的练习题,以中等题、简单题为辅、 逐渐吃透课本,也渐渐提高信心。只要把基础抓好, 那么考试时除了一些较难的题目, 基本上都可以凭借能力拿下,分数的高低仅剩下发挥的问题。

二、循序渐进,切忌急躁

在复习的时候, 由于是以自己为主导, 有时候复习的版块和教学进度不同,当考试时会发现没有复习到的部分丢分严重。导致成绩不高。 但是已经复习过的版块,却大多能够拿下。这就是进步,不要因为用一时的分数高低做为衡量标准,复习要循序渐进,不要急躁。复习就像修一 条坑坑洼洼的路, 每个坎坷都是障碍,我们只有认真的从起点开始,按照顺序慢慢推平。哪怕前面依旧沟整,但是当你回头的时候,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条康庄大道。基本上, 如果纯做题的话, 1 -2个月时间就能把各科的试题从第一章节到最后一个章节摸得差不多。

三、合理利用作业试题、 试卷

简单题、中等题一方面可以印证、检验自己的基础知识体系, 又一方面可以提升我们复习的信心。在选择作业上,简单题、中等题尤其是概念理解应用题一 定要自己动手做,还要进行总结。 难题可以参考答案, 但要认真思考其中的步骤推导思想和转化思想,这些都是考试所考察的。语文要充分利用试卷,其中的成语、病句要注重收集,文言文虚实词记得要摘录。英语单词注意把正确选项带人念熟。 同时思考阅读、完型题是如何找到有效的原文信息,他们有何特点和提示点? 要这么去利用每一次作业和试卷,那么成绩将会短期内提高。

四、建立信心, 不计一时得失

有些学生自认为自己是差生, 无可救药了。但是事实上往往不是这样。有些学生认为自己天生比别人笨, 不如别人聪明。也许在某一方面上确实是有自身的缺陷,但是却忽略了自己的优势所在。为了自己心中那份或许并不是十分确定的梦想,一定要打起精神。前面也说过,考试不要记一时得失,而是要不断的总结归纳。中等生,只要你不放弃,找到自己的缺陷,严格给自己定下复习要求并认真执行,就能达到。

高2历史知识重点总结


高二历史主要是世界近现代史,主要讲了新航路的开辟到现代,本人认为重点在于资本主义的萌芽,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三次技术革命,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两次世界大战,还有二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复苏,特别是德国和日本,经济全球化,差不多就这些了,希望对楼主有帮助

高一历史必修二总结


如果是岳麓版可以参考以下总结

中国:中国古代农耕经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建国以来的经济

世界: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调整,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经济全球化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

1。小农经济:土地制度的发展,特点,税质的变化,水利工程,耕作方式的变化,耕作工具的变化

2。商业的发展(各朝的特点)

3。手工业:纺织业,冶炼金属,陶瓷,发展过程,分类

4。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当时国力,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海禁政策,及萌芽分布的地域和领域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1。近代经济发展:小农经济逐步瓦解,城镇商品经济发展,外国资本主义侵入

2。民族资本主义(民族工业):产生—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黄金时期)—抗战前发展—抗战时—解放战争—建国初期

3。近代风俗变化

建国以来的经济:

一~建国初期1949历史必修二知识点资料|地理必修二知识点-1952:恢复与发展

二~一五计划:一化三改(改造与发展并存,优先发展重工业)

三~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

1。成功的探索:八大,‘调整,巩固,提高’

2。失败的探索:八届二中全会,大跃进,人民公社

四~文革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

五~改革开放新时期

1。改革:农村,城市

2。开放:深珠汕厦+海南——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开放区——省会城市——上海浦东——世贸

3。城市化和人民生活变化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一条线索: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殖民扩张——资本原始积累——工业革命——自有资本主义时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资本主义体系:殖民体系,政治体系,世界市场

3。三次工业革命的内容

4。新航路开辟的国家发展顺序

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调整:

1。1929~1933经济大危机

2。罗斯福新政

3。三大支柱

4。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恢复——黄金时期——滞涨——缓慢发展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薪经济政策

3。斯大林体制

4。三次改革;赫鲁晓夫,勃日列涅夫,戈尔巴乔夫

经济全球化

1。欧盟,东盟,世贸,亚太经合,北美自由贸易区发展过程

2。条件,过程,影响,问题

3。冷战时期

自己总结的,很辛苦,拜托选我吧!

高一历史必修2人民版复习资料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从原始阶段刀耕火种,春秋战国时采用牛耕技术。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

2、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是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

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纺织业主要成就:

(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2)《周礼考工记》中国有六职(妇功、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

(3)丝绸之路:汉代开辟。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4)明代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冶金业主要成就: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已经出土有小件铜器。商周时期青铜e68a84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262356134器铸造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由自然通风——人力皮囊——马排——水排(东汉、杜诗)。

3、制瓷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1)先有陶后有瓷

(2)陶器:a、产生——原始时代彩陶b、发展: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c、独特技术——唐三彩d、陶瓷过渡时期: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3)瓷器:a、唐代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b、唐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彩绘工艺。c、清朝:粉彩瓷器的工艺技术发明——康熙时期、顶峰——雍正时期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

1、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

(1)秦代管理“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2)汉代在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六朝时代,出现了“草市”

(4)唐代“草市”的作用十分显著,“夜市”比较繁荣

(5)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

汉代:形成若干全国性商业中心。如: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宋代的汴京,清代苏州、盛泽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

3、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

(1)“重农抑商”政策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2)影响:“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但这一政策的实施使社会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未能得到正常发育,这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海禁”政策扼杀了对外贸易进步的可能性,不仅妨碍海外市场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滋长,使中国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专题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了解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解体为标志的中国传统经济的变动

鸦片战争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从19世纪60年代起,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农村的家庭手工业破坏,城市手工业受到沉重打击,中国传统经济结构逐渐发生了重大变化,自然经济的破坏,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3、了解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地区: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3)产生的途径:一种是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另一种是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4)著名企业:1866年方举赞、孙英德在上海创办发昌机器厂;1873年陈启源在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朱其昂在天津创办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3、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主要原因) (2)外商企业的刺激

(3)洋务运动的诱导

(二)民国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了解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

(1)原因:一是辛亥革命的推动,二是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三是辛亥革命前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促进。

(2)主要的部门:纺织业是当时最大的新式工业;面粉业是当时的第二大工业(3)民族工业的特征:以轻工业为主,未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力量十分薄弱;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中国的民族工业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性。

2、了解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

(1)发展的原因:国民政府于1935年实行币制改革和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以及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发展

(2)官僚资本的形成及加强对民族工业的控制,使民族工业发展曲折又艰辛。

3、了解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

抗日战争的爆发打断了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后期民族工业陷入困境,原因有:恶性通货膨胀、官僚资本压迫、繁重的捐税、美国对中国经济侵略(《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是新二十一条)

4、理解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地位:中国资本主义在经济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政治领域中处于无权的被压迫地位。

(2)作用:中国资本主义在经济上的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领导和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在思想领域中批判封建的思想,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促成了近代思想的解放潮流。

>>>>精品(暖文爽文)在线阅读<<<<

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

1、了解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含义:是指对资本主义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和平赎买(与苏联相比是创举)。对农业、手工业改造:农业生产合作社与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形式。

(2)历史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从而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3)局限性:后期工作急躁和粗糙。

2、了解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

(1)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两对),这是此次大会的最大的贡献。

(2)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3、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时间:1958年

(2)原因: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下,中共发动了大跃进运动,接着在农村掀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3)主要标志: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起来。

(4)影响: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了严重挫折,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是造成三年困难局面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上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从此,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以这次会议为起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由此揭开了序幕。它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光辉标志。

(三)经济体制改革

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主要形式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1)主要内容:以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2)作用:国有企业改革使城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四)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上海浦东的史实:

(1)对外开放的格局形成过程:

①1980年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为经济特区(首先)

②1985年确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③1984年决定开放大连、连云港、南通等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

④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⑤此后内地开放。

(2)对外开放格局: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了解中共十四大的主要决定

1992年中共十四大主要决定有:

(1)大会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2)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会议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了解近代“断发易服”、西装传入和中山装流行等物质生活变迁的史实

(1)“断发易服”是指将清朝时留的长发剪短,改变穿长袍马褂这样服饰的习惯。

(2)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

(3)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定名为中山装,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2、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

(1)近代“废止缠足”是在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法令中明确规定的。

(2)婚姻自由的习俗:近代以后,尤其是清末民初,一批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近代风俗变迁中最为明显的是:婚丧礼俗的变迁。婚姻风俗的变迁的特征是删繁就简

(二)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了解中国铁路的诞生

京张铁路是中国著名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佐主持设计施工的中国人自己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2、了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

(1)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1896年改为正式办理,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2)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无线电报自1906年创设以来,也获得了一些发展。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电话线路和电话营业局所继续增加,20世纪80年代以后,通信技术发展速。截至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的电话用户总数已超过5亿户,居世界第一位,其中固定电话用户和移动电话用户各占一半。

(三)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

1、知道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

(1)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2)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2、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1)电影: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歌女红牡丹》。

(2)电视: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这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到1978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了自己的电视台。

3、认识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近代报刊和影视作品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时传递时事信息,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互联网正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专题五、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新航路的开辟

1、了解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

(1)1487—1488年迪亚士最先到达好望角

(2)1492—1493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

2、认识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文明交流之路,是世界市场联系之路,同时也是欧洲殖民掠夺之路。

(1)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它有力地加强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2)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3)新航路的开辟,使各地区和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4)新航路的开辟,揭开了殖民扩张的序幕。

(二)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1、了解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

(1)荷兰:在南北美洲、非洲、印度、东南亚夺取了广大的殖民地,在哈德逊河畔建立了新阿姆斯特丹;17世纪荷兰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成为世界上的“海上马车夫”。

(2)英国:a、16世纪末叶开始参与殖民活动,1607年在北美洲建立第一块殖民地——弗吉尼亚,在东方指向印度;b、三次英荷战争(1652—1674年),荷兰不但丧失了海上霸主地位,而且失去了北美的殖民地;英法“七年战争”(1756——1763)英国获得西班牙向西属美洲贩卖奴隶的专卖权,法属北美殖民地,还确立了在印度的优势,并成为海上霸主,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18世纪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2、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建立的主要途径

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是建立的主要途径。

(三)两次工业革命

1、了解两次工业革命中的主要发明创造

Ⅰ工业革命主要发明创造:

(1)棉纺织业:1733年凯伊发明飞梭;1764年哈格里夫斯发明手摇纺纱机;1769年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1779年克隆普顿发明骡机,1785年卡特莱特发明自动织布机;1771年,阿克莱特成立第一座水力纺织厂;

(2)动力:1784年瓦特改良蒸汽机,工厂制得到推广。

(3)交通运输:1807年美国富尔敦发明汽船;1825年,英国人史蒂芬孙用蒸汽机车牵引列车试验成功,标志着人类陆上交通进入蒸汽动力时代。

Ⅱ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创造:

(1)在能源方面:1866年德国的科学家西门子发明了发电机,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1875年法国在巴黎北火车站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发电厂;1882年美国爱迪生建立纽约市珍珠街电厂,这是第一座中心发电厂。

(2)在交通方面:1893年德国的本茨开始生产四轮车,现代汽车工业兴起;1894年美国的福特制造出美国第一辆汽车;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

(3)在石油化工方面:1859年美国美国打出了世界上第一口井;1876年瑞典诺贝尔发明炸药。

(4)在电信方面:1844年美国莫尔斯发明有线电报;1876年美国贝尔发明电话机,1894至1896年意大利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

(5)在农机方面:1902年美国发明了汽油拖拉机。

2、认识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1)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孕育和成熟:初步形成于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的标志是日本的“开国”、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和中国的“门户开放”,逐渐成熟标志是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

(2)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局部性的国际交流发展为全球性的沟通,分散的、局部性的世界变成互动的、连成一体的整体世界。

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一)罗斯福新政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爆发的标志:1929年10月美国纽约股票市场的崩溃

经济危机特点: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力巨大,影响了世界局势。

2、了解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世界经济大危机下胡佛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使美国经济掉入了“沟底”,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推到崩溃的边缘。

3、了解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1)整顿银行、克服金融危机(2)恢复工农业生产,通过了《农业调整法》和《全国工业复兴法》(中心措施)(3)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4)保护劳工权利(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4、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与作用

Ⅰ、特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Ⅱ、作用:(1)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3)从深远影响看,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二战后的欧美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了解二战后美国、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表现:

(1)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表现: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20世纪50-70年代初,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20世纪70年代滞胀;20世纪80年代走出衰退;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时代。

(2)二战后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表现:60年代初,联邦德国已经超过英法,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内容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工业

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

商品

禁止商品贸易

分配

强制劳动,实行平均主义配给制

2、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与作用

内容

农业

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

允许外国和本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采取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商品

允许自由贸易

分配

废除平均主义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谢的工资制

作用: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工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俄国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认识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1920年底,苏俄国内战争基本结束,由于战争的破坏和自然灾害,使苏俄出现了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引起了严重的政治危机,这表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和工农联盟,克服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有必要实施新经济政策。

(二)“斯大林模式”

列举“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1)经济上: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计划就是法律”;

(2)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大清洗运动。

(三)苏联的改革

1、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

(1)经济上:

①选择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主要措施有三点:

Ⅰ、试图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Ⅱ、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Ⅲ、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以提高粮食产量

②工业体制改革,扩大地方权力,但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2)政治上: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

2、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后果

戈尔巴乔夫改革:先经济后政治

主要内容:

(一)经济改革: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经济的“加速战略”,困难重重,难以奏效。于是将改革的重心转向政治领域。

(二)政治改革:

1、内容:

①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②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

③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2、后果:改革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使整个社会处于失控状态。政局不稳、思想混乱、民族问题严重、民族分裂运动愈演愈烈。

求历史必修二知识点音频资源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

(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

(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

(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

(第四课)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清代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3)清代一直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清代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是在: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一课)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背景和兴起的史实: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2)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3)洋务派对民办企业起了诱导作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点是:东南沿海地区

2、代表企业: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

(第二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

●短暂春天(1)时间:一战期间(1915-1921)

(2)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3)主要行业:纺织业、面粉业(4)著名实业家:张謇、周学熙、荣氏兄弟

(5)为什么是“短暂”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曲折发展(1)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原因:为了巩固统治,国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2)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原因:沦陷区:一些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形式吞并

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官僚阶层压榨民族企业牟取暴利

●萎缩(1)时间:抗战胜利以后(解放战争期间或1945—1949)

(2)原因:a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b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c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不断膨胀

二、理解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经济上,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有利于社会进步;

2、政治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质和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和中共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思想上,不断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了解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

2、了解八大的主要内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主要内容:(1)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当前的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掀起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第二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历史意义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主要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实行拨乱反正。

(3)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4)实行改革开放

意义: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起点。(45页下面)

(第三课)经济体制改革

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废除人民公社制度3、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作用

城市:中心环节是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内容:(1)、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2)所有制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4)、1992年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作用: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增加了企业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人民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第四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1)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年,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省。

(2)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3)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

(4)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年

(5)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带动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经济,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2、十四大的主要内容:1992年召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admin本文地址:http://my9888.com.cn/post/1593.html发布于 2020-10-28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9888美文网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