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无疑是有效的。其中的“情境”可以在教学活动中起很大作用。它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又感受到美。它架起了一座直观到抽象、感性到理性、教材到生活的桥梁。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我,也深深感受到情境教学法是最受孩子们喜爱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能顺应小学生的发展规律,点燃智慧的火花,滋润情感的幼芽,让他们显示各自的聪明才智和潜在的力量,从中获得认识的快乐,创造的快乐,道德向上的快乐,成功的快乐。因此,在实践中我做了一定的初探和尝试,试图通过在课堂中优化情境教学法,寻找到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与学的方式。
一是创设情境导入课文,拉近阅读主体与文本的审美距离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首先要用生动优美的语言设计一个巧妙的导语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展示的境界,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与文章的旨意相融合。因此,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创设恰当的情境,把美的种子播进学生的心田。
二是进入情境激发情感,进入情感体验的境界
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量文质兼美的作品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的主观烙印,凝聚着作者鲜明的爱憎,这就为情境教学的进行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文章中包含的情境无一不在学生心中激起长久的情感的回荡,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我们可以利用教材中蕴含的异彩纷呈的情感来诱发学生心中之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力引导学生走入作品的艺术境界,融入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思和遐想,熏陶其高尚的情操。
三是凭借情境进行思考,进入理性分析阶段
创设情境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学生在活泼、轻松的氛围中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当学生进入某一情境中去,达到情感体验的境界,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在这一情境中进行理性思考,将感性的知识转化为抽象的理性的知识,对作品有自己的理解与评价。
教师还可以在情境中,鼓励学生探究、合作、思考,发表自己个性化的见解。让学生由情感的体验而进入理性的思考,掌握知识与方法,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四是再创情境留问题,激发探究欲望
一堂好的语文课,当下课铃声响起时,并不意味着内容也随之结束,也许是已习得的知识的延续,也许是新的学习的开始。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再创情境,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继续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从而将语文延伸到生活中去,让语文真正成为生活中的语文。
什么是情景教学法
方法简介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片,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因此,“情景教学”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等方面确有独到之处。
[编辑本段]三个教学阶段
采用“情景教学”,一般说来,可以通过“感知——理解——深化”三个教学阶段来进行。
一、感知
——创设画面,引入情景,形成表象。 小学语文第五册27课《古诗二首》的“绝句”描写了诗人杜甫的住处——成都外浣花溪草堂的明媚秀丽景色。教学时,根据这首诗的每一行写一个景色的特点,创设出形象鲜明,色彩鲜艳,富于美感的投影片。这幅图的景象是:两个黄鹤在翠绿的柳林枝头上鸣叫;一行白鹭正在蔚蓝的天空中飞翔;依窗可以看见西岭常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随着画面的出示,教师作启迪性的发问:作者以住处为中心,写他屋子周围的景色,大家仔细看看写了哪些景色?让学生观察,思考。为了渲染气氛,激发情感,借助音乐的艺术功能,同时播放“绝句”的配乐诗朗诵录音。随着悠扬的乐曲声,又操作黄鹤在柳林枝头欢歌跳跃和一行自驾飞上蓝天的复合片。这样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学生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草堂,感受到课文所描写的情景。
二、理解
——深入情景,理解课文,领会感情 讲读时,抓住图文相通之处,从图导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加深对草堂四周景色的印象。让学生产生真情实感。讲演“两个黄鹂鸣翠柳”时,教师一边借助生动的文学语言描述:两只羽毛鲜艳,小巧玲珑的黄鹂,它们在柳树枝头,时而轻快地跳跃,像在欢乐舞蹈,逗人有趣;时而纵情地歌唱,以弹琴奏乐,悦耳动听。这时间学生:“诗中哪一行描写了这种情景呢?”对话音刚落,学生齐声回答:“两个黄鹂鸣翠柳。”为了加深对诗句的领会,教师向学生提出要求: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一行意思讲出来,要说得清清楚楚。一个学生说:“两个黄鹂在柳林上唱歌。”教师肯定这位学生说得好,接着教师又提出:“谁能说得再好一点呢?另一个学生马上说道:“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唱着悦耳、动听的歌。”教师加以表扬:“说得真好!这个景色实在太美了。好,把这很美的景色读出来”。随后,教师指导学生读好这首诗。这样,从图导文,启发学生想象,逐步加深了对诗句的领会、理解。
三、深化
——再现情境,丰富想象,深化感情 《古诗二首》的“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把壮丽的长江三峡,雄伟的气势用28个字写出来了。教完讲文后,教师安排了两项练习,一是读,二是说。教师要求学生一边看幻灯片,一边把它读出来;这时,教师操作舟行三峡的投影连续片,学生边看、边读,随着投影片的迁移学生读道: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之后,要求学生一边看幻灯,一边把它描述出来。一个学生随投影片的移动,对不同的场景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早晨,离开了仿佛在云彩中的的白帝城; 千里之外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回来, 听到两岸不停啼叫的猿声, 轻快的小舟已经过了很多很多座山了。 采用情景教学是否会削弱“双基”教学呢?体会是:运用的得当,更有利于进行字、行、句、篇的教学和听、说、读、写的训练,特别是在古典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收效尤甚,关键在于教师精心设计画面,备好情景教学课,切忌粗制滥用,或画蛇添足。
什么事情景教学法?
行为情境教学法是由全身肢体反应法(TPR)发展演化而来的,该教学法在美国被广泛采用。 行为情景教学法通过阅读并讨论故事来熟悉语法结构,从而提高学生的英文水平。该教学法主要包括三个步骤。 步骤一:确定要表达的事物。此步骤主要任务是陈述英文词汇(一般一堂课不超过3个)和其汉语对等词组。 步骤二:提问故事(并非讲故事)。提供一个故事大纲,老师可以让学生随心所欲地补充具体细节。同时,老师也要不停地提出问题,从而不断地重复故事中的英文短语,这样学生自然就熟悉了当天要学的英文词汇。 步骤三:朗读并讨论步骤二中的故事。朗读通常是由一个或全部学生大声地翻译出来以确保学生完全理解了故事。故事中的语法要点可能需要简要地解释一下。而故事的讨论部分一定要用英语,同时,老师不但要针对故事提问,也要问学生一些生活琐事。 行为情景教学法强调浅显易懂的输入是提高英语流利程度的关键因素。行为情景教学法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是个性化。利用英语这门语言作为了解学生的媒介,使学生对交流的信息感兴趣,这些信息都应浅显易懂、生动有趣。个性化则可以通过询问学生生活情况来实现,例如,讨论学生的偶像。
情境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情境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是: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方面的功能。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增力或减力的效能,即健康的、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消极的不健康的情绪对认知活动起阻碍和抑制作用。情境教学法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增力效能,给我们解决当前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以新的启示。情感的调节功能是指情感对认知活动的组织或瓦解作用,即中等强度的、愉快的情绪有利于智力操作的组织和进行,而情绪过强和过弱以及情绪不佳则可能导致思维的混乱和记忆的困难。情境教学法要求创设的情境就是要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心平气和、耳目一新,促进学生心理活动的展开和深入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也使人深深感到:欢快活泼的课堂气氛是取得优良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学生情感高涨和欢欣鼓舞之时往往是知识内化和深化之时。
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功能,左右两半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大脑左半球是掌管逻辑、理性和分析的思维,包括言语的活动;大脑右半球负责直觉、创造力和想象力,包括情感的活动。传统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分析讲解,还是学生的单项练习,以至机械的背诵,所调动的主要是逻辑的、无感情的大脑左半球的活动。而情境教学,往往是让学生先感受而后用语言表达,或边感受边促使内部语言的积极活动。感受时,掌管形象思维的大脑右半球兴奋;表达时,掌管抽象思维的大脑左半球兴奋。这样,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抑制或同时兴奋,协同工作,大大挖掘了大脑的潜在能量,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因此,情境教学可以获得比传统教学明显良好的教学效果。 从方法论看,情境教学是利用反映论的原理,根据客观存在对儿童主观意识的作用进行的。而世界正是通过形象进入儿童的意识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情境教学所创设的情境,因其是人为有意识创设的、优化了的,有利于儿童发展的外界环境,这种经过优化的客观情境,在教师语言的支配下,使儿童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不仅影响儿童的认知心理,而且促使儿童的情感活动参与学习,从而引起儿童本身的自我运动。
3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种论述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情境教学法使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就是通过给学生展示鲜明具体的形象(包括直接和间接形象),一则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二则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的、自觉的活动。
应该指明的是,情境教学法的一个本质特征是激发学生的情感,以此推动学生认知活动的进行。而演示教学法则只限于把实物、教具呈示给学生,或者教师简单地做示范实验,虽然也有直观的作用,但仅有实物直观的效果,只能导致学生冷冰冰的智力操作,而不能引起学生的火热之情,不能发挥情感的作用。 众所周知,意识心理活动是主体对客体所意识到的心理活动的总和,包括有意知觉、有意记忆、有意注意、有意再认、有意重现(回忆)、有意想象、有意表象(再造的和创造的)、逻辑和言语思维、有意体验等等。但遗憾的是,包含如此丰富内容的意识心理活动仍然不能单独完成认识、适应和改造自然的任务。情境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正在于诱发和利用无意哀心理提供的认识潜能。
自弗洛伊德以来,无意识心理现象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重视。所谓无意识心理,就是人们所未意识到的心理活动的总和,是主体对客体的不自觉的认识与内部体验的统一,是人脑不可缺少的反映形式,它包括无意感知、无意识记、无意再认、无意表象、无意想象、非言语思维、无意注意、无意体验等等。该定义强调无意识心理活动具有两个方面的功能:
①对客体的一种不知不觉的认知作用。如我们在边走路边谈话时,对路边的景物以及路上的其他东西并未产生有意识的映象,但我们却不会被路上的一堆石头绊倒。原因就是“石头”事实上引起了我们的反映,并产生了“避让”这种不自觉的、未注意的、不由自主的和模糊不清的躯体反应;
②对客体的一种不知不觉的内部体验作用。常言的“情绪传染”就是无意识心理这一功能的表现。例如我们会感到无缘无故的快活、不知不觉的忧郁,这往往是心境作用的结果。心境本身就是一种情绪状态,它能使人的其他一切体验和活动都染上较长时间的情绪色彩。
研究表明,无意识心理的上述两个功能直接作用于人的认知过程:首先它是人们认识客观现实的必要形式;其次它又是促使人们有效地进行学习或创造性工作的一种能力。可见,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潜能是人的认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能量源泉。情境教学的目的就在于尽可能地调用无意识的这些功能,也就是强调于不知不觉中获得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 教学作为一种认知过程,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统一在其中。否则,人们常言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就失去了理论依据。在教学这种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由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构成,其中师生间存在着两条交织在一起的信息交流回路:知识信息交流回路和情感信息交流回路。二者相互影响,彼此依存,从不同的侧面共同作用于教学过程。知识回路中的信息是教学内容,信息载体是教学形式;情感回路中的信息是师生情绪情感的变化,其载体是师生的表情(包括言语表情、面部表情、动作表情等)。无论哪一条回路发生故障,都必然影响到教学活动的质量,只有当两条回路都畅通无阻时,教学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运用情境教学首先需用“着眼发展”的观点,全面地提出教学任务,而后优选教学方案,根据教学任务、班级特点及教师本人素质,选择创设情境的途径。
情境教学法与情境模拟教学法一样吗
管理学
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管理学教学在要求学生掌握管理的基础理论和观点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在未来工作中有承担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因此,学习管理学最好的方法就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情景模拟教学法有利于实现这种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一、情景模拟教学法简介
情景模拟教学法和常见的案例教学法有着较大的不同。常见的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基本理论对案例进行思考、分析和辩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对策,从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而情景模拟教学法是在案例教学法的基础上,补充了一个步骤,即学生要在课堂上分角色地进行模拟实战演练,通过演讲理解教学内容。因此,情景模拟教学法事实上是一种仿真培训方法,它是从案例分析法中派生出来的一种极具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实质上是案例教学法的延伸。它在假设的情景中进行,要求学生设计出逼真的场景,其中有人物,有情节,有矛盾冲突,有疑难问题等,学生要根据情景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把自己置身于模拟的情景中去,按照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要求,提出观点或拿出方案。
二、情景模拟教学法的操作过程
1.选择案例
该项工作由教师来做。首先,所选案例要同学生所学内容相接近。这是由情景模拟教学法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决定的。案例选择时,要注意将深奥的理论通俗化,以便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其中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其次,案例要力求简洁,使之能在上课时间内完成。但也不能过于简单,否则就起不到锻炼学生的作用,失去了演练的意义。同时又要求具有一定的疑难性,要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然后提出多种见解。再次,案例应当是不完整的、缺少最终结果的。这可使学生根据自己对案例的理解提出自己的见解,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锻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
2.课外准备
首先,根据教学班的情况将学生分为三到四个模拟演练小组。其次,各组要在组长的领导下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并对本组活动的各个步骤进行安排。例如,对演练所要求的不同角色进行分工,安排进行课下练习等。再次,要加强各演练小组与教师之间的联系,以便教师能及时给予指导。为了发挥各小组的潜力,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采取引导的方式,而不是手把手地教学生如何做,同时还应尽可能地避免各小组之间的沟通。
3.课堂演练和答疑
当各小组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之后,就可以按照事先的安排进行正式的模拟演练。每组演练结束后,其他小组和教师均可针对演练内容和提出的方案进行质疑,演练小组答疑,双方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本阶段应当是由学生主导的阶段,教师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第一,不打断学生的演练。这主要是为了保证演练的完整,防止影响学生的思路。第二,暂不评论。每组演练结束以后,教师暂时不评论,以免对后面的演练产生影响。第三,要控制。主要是指在答疑过程中教师要控制场面,使之既保持课堂的热烈气氛,让学生畅所欲言,又不偏离主题,影响教学效果。
4.分析总结
演练结束后,要进行分析总结。首先,各演练小组要对本组的演练进行介绍、分析和总结,以便相互了解。其次,教师要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并对各演练小组的方案和演练内容进行总评,尤其要找出学生在演练过程中的闪光点和创新之处,及时予以鼓励和表扬。同时,也要对演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加以分析,查找根源,给学生以启迪。
三、实施情景模拟教学法应遵循的原则
1.坚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统一
众所周知,在教与学的矛盾中,学是主要矛盾。如果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所有形式的教学努力都将是徒劳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单调的口述加板书,几乎整堂课都由教师讲,导致了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学生要做的只是把老师传授的信息储存下来,即使运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还是摆脱不了“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更有甚者,有的学生一门课学下来,收获的只有笔记。情景模拟教学法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因为要想搞好演练,学生们必须认真复习前面所学过的内容,预习还没有讲过的内容,还需要查阅资料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提供佐证。通过情景模拟演练,能使学生由“被动应付”转变为“主动参与”,不仅可以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迫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从而保证教学真正取得实效,实现教学的既定目标。
2.坚持理论教学与模拟演练的统一
实施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教学形式的革新,目的仍然是提高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程度和能力的提高。一方面,理论学习是提高实际能力的基础,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就难以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创造性的思考,难以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能力的培养是理论教学的目标,能力是否提高是理论教学是否取得实效的重要衡量标准,而能力必须要在实践和演练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因此,理论教学与能力培训是相辅相成的,要坚持理论教学与模拟演练的统一。因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想搞好课堂情景模拟,学生必须要将案例与所学的管理学知识有效结合起来。管理活动作为一个过程,它一般都要涉及到计划、决策、组织、领导与控制等职能,学生需要在分析案例时有较清楚、较全面的认识。同时,在组织情景模拟演练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通过内容的设计、方案的选择、人员的分工与安排、如何组织好本次活动等,经历一次管理的锻炼,对相关管理理论进行一次直接的运用。所以,通过情景模拟演练,可以使学生对管理活动有双重的认识和体会,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决策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取得多方面的收获。这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
3.坚持教师引导与学生主导的统一
要搞好情景模拟演练,教师首先要明确自己和学生在其中的身份。教师要发挥的作用是扮演导演、教练、评论者和仲裁者等角色,所以应注意不当“主角”;学生所起的作用是问题的分析者、决策者和演员,所以应当好“主角”。这并不是说要对学生“放任”不管,相反要加强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尤其是在答疑之前,教师也可以给自己提出若干问题,例如,“这个案例对我有那些启迪和帮助?”“假如我上这节课,我应如何设计教学方案?”“假如我遇到这种情况,我将如何处理?”这样才能在模拟演练过程中运用自如,引导学生参与进来,避免讨论时议题过于分散,才能应对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的问题。否则,就有可能使研讨活动跑题,或因教师无法给出满意的答案而陷入尴尬的境地。再次,教师要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有一个较为准确的了解,以便在安排时有的放矢,避免出现学生对案例片面理解的现象。
4.坚持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情景模拟演练不是演“小品”,而是仿真,目的不在于演技而在于参与,在于对学生潜能的开发。所以,在演练的各个阶段,均应注意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案例中,把自己置身于实际情景中去。要按照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要求,提出观点或拿出方案,而不应该过分注重场景是否真实和形式的逼真,否则,结果只能是将模拟演练活动变成是演“小品”,失去了教学的意义。
5.坚持参与角色和参与演练的统一
为提高情景模拟演练的效果,需要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便有更多的学生参与该项活动。学生要想在演练活动中表现得更出色,就必须进行精心的组织,对活动的各个步骤进行合理安排,对演练所要求的各种角色进行合理分工,以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但是,由于教学时间和活动内容所限,难以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角色分工,所以就有可能会出现没有角色的学生积极性不高的现象。这就必须要处理好参与角色和参与演练的关系,要让学生明白没有参与角色一样可以参与演练,参与角色只是参与演练的一部分,积极协助参与角色的同学进行演练同样可以得到锻炼,以提高其参与演练的热情。例如,可以让没有角色的同学协助有角色的同学分析案例、设计情节、撰写角本、参与提问和答疑以及总结等活动,以便通过演练过程中的相互协作达到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增强其团队合作精神的目的。
6.情景模拟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要结合使用
与亲自参加社会调查研究相比,情景模拟演练活动更能节省时间和费用。通过情景模拟演练,从成功案例中学习经验,从失败案例中吸取教训,从困境案例中学习摆脱困境,从危机案例中学习处理危机,虽然这些仍然是一种“纸上谈兵”的活动,但也能为自己以后处理类似问题提供“经验”。情景模拟教学法作为案例教学的一种形式并不排斥传统教学。传统教学仍然是学校教学中的一种主要方式,但理论的运用或技能的训练要借助于案例教学。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案例教学将部分真实生活引进课堂,能使学生在一段相对短暂的时间内接触到一些管理活动,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在实践中,要注意把案例教学同启发式、讲授式、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式结合起来,才能确保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英语情景教学法有哪些理论依据?
理论依据
第一:认识的直观原理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又说:“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放到感官的眼前。”他认为,这是教学中的“金科玉律”。虽然这种说法有些绝对化了,但也的确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情境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就是通过给学生展示鲜明具体的形象,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并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的自觉的活动。
第二:情感和认知活动相互作用的原理
情绪心理学研究证明: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方面的功能。情境教学法能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快乐的事情。情感对认知发挥了动力功能。情感的调节功能是指情感对认知活动的组织或作用。情境教学法所创设的欢快活泼的课堂气氛,是取得优良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情感的强化功能是指情感对主体活动巩固或改变的功能。主体愉快的体验强化其所作所为,这叫正强化;反之则为负强化。情境教学法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学生愉快的积极的学习情绪,直到的正是这种正强化的作用。
第三:思维科学的相似原理
形象是情境的主体,情境教学中的模拟要以范文中的形象和教学需要的形象为对象,情境中的形象也应和学生的知识经验相一致。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或创设许多生动的场景,也就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感知对象,使学生大脑中的知识单元增加,有助于学生灵感的产生,也培养了学生相似性思维的能力。
什么是情景教学
原发布者:三中狮子
情景教学的特点,优点,缺点情景教学的特点:1、形象逼真。情境并不是实体的复现,而是简化的模拟。2、情深意长。情境教学是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学习和练习的情绪和感情的体验。3、知、e5a48de588b6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433623737情、意,行融成一体。情境教学为了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就要运用生活显示情境,实物演示情境。情景教学的优点:情景教学以其直观性、趣味性、生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和学习欲望。情景在语法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以往单纯的语法条款记忆式的学习方式,把枯燥的语法条款放在了逼真的环境中,为学生提供了语言实际运用的空间,使乏味的语法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这迎合学生的心理特征。(1)解决了理论与现实脱节的问题。这种教学法大大丰富了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克服了传统教学容易与现实相脱节、针对性不强等问题。(2)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实践操作中我们发现,学生们对这一方式反应的热烈程度大大超出了我们的意料,他们对于这种实践与理论学习紧密结合的方式抱有极大的热情,并使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进入一种的良性循环的互动过程。(3)针对性强。这种方式更有利于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掌握教学效果,并对教学内容做出相应的调整,提高效率。(4)时效性强。这种教学法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内容陈旧的问题,教师必须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生的新问题进行解答,使教师所教内容的时效性更强。(5)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种教学法不断提
情境教学法的原则
为了使情境教学更好地发挥上述两种功能,提出以下几个重要的使用原则:
1.意识与无意识统一原则和智力与非智力统一原则
这是实现情境教学的两个基本条件。无意识调节和补充有意识,情感因素调节和补充理智因素。人的这种认知规律要求在教学中既要考虑如何使学生集中思维,培养其刻苦和钻研精神,又要考虑如何调动其情感、兴趣、愿望、动机、无意识潜能等对智力活动的促进作用。教师在鼓励学生要刻苦努力时,很可能已经无意识地暗示了学生:你能力不行,所以要努力。这样就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畏难情绪。如果我们能意识到这一点,就会把学生视做理智与情感同时活动的个体,就会想方设法地去调动学生身心各方面的潜能。
无意识与意识统一,智力与非智力统一,其实就是一种精神的集中与轻松并存的状态。这时,人的联想在自由驰骋,情绪在随意起伏,感知在暗暗积聚,技能在与时俱增。这正是情境教学要追求的效果。
2.愉悦轻松体验性原则
该原则根据认知活动带有体验性和人的行为效率与心理激奋水平有关而提出。该原则要求教师在轻松愉快的情境或气氛中引导学生产生各种问题意识,展开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寻求答案,分辨正误,这一原则指导下的教学,思维的“过程”同“结果”一样重要,目的在于使学生把思考和发现体验为一种快乐,而不是一种强迫或负担。
3.师生互信互重下的自主性原则
该原则强调两个方面:一是良好的师生关系,一是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情境教学的基本保证。教学本是一种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情境教学更强调这一点。只有师生间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教师对学生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前文所述的两条信息回路才有畅通的可能。这意味着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学生也必须充分了解教师,彼此形成一种默契。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自主性侧重于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新精神。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情境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得到如何做人的体验。它意味着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学生积极、主动和快乐的基础上。
浅议怎样将情境教学法融入小学体育课中
教师如能将体育教学活动处于创设的最佳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产生贴近生活的感受,这不仅能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社会化功能,而且能使学生的体育学习变得亲切、自由和怜悦,并能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为此,我校“快乐体育”实验课题组对怎样创设情境的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让音乐进入体育课堂。
体育教学的场地便是学生的课堂、要布置得赏心悦目,让学生每堂课都有新感受,喜欢上体育课。同时,从组织学生进课堂便配以雄壮的《进行曲》,随着教师的讲解,示范播放轻音乐,在学生练习过程中配播儿童轻快乐曲。这样除了增加课堂的愉悦气氛外,还能减轻学生运动的疲劳。针对体育活动的单位调乏味,教师一定要创设欢乐轻松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让他们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进行各种活动,寓教于乐。
二、游戏法。快乐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没有快乐的体育课将会扼杀人的天性。游戏是学生十分兴趣的体育活动,也是体育课的重要内容,介经常做同一种游戏,小学生会感到乏味和厌倦。所以,可利用儿童好奇、好新、好胜的理,设计饶有趣味的游戏。如“投掷”运动游戏化。利用垒球作“炮弹”,设计模拟“放人”的目标。让学生对准目标,奋勇歼“敌”,训练结束比“战绩”。学生在这种“战斗”情境中,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既寓教于乐,也发展了投掷能力。
三、巧喻法。
体育课大部分是在户外进行的,因此,组织教学历来是体育教学的一大难点。小学生缺乏自控能力,集队中常你推我挤,吵吵嚷嚷,对有举的活动争先恐后,对不感兴趣的一个劲推别的同学上场……针对这种善,单凭训斥、指责是难奏效的。教师可巧打比方,借物喻理,学生易于接受。如守纪律的雁群;听指挥的鸭子,按顺序走的驼队……教师可运作丰富生动的语言,形象逼真的动作表情,使学生进入角色,养成自觉守纪的习惯。
四、模拟法。
只有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学起来津津津有味,感到快乐无比,才能越学越爱学、越会学,才能学得好,让学生模拟表演是学生乐而愿为的活动。体育教学要投其所好,开展教学活动。如训练学生用前脚掌先着地跑,我们可根据儿童关于模仿的特点,组织学生模拟南极企走路,模拟草原儿童骑马舞蹈表演……学生在有趣的模拟表演中掌握了要领。失去了趣味性,快乐体育亦不复存在。
五、表现法。
好表现是儿童的天性。如体育教材中的基本体操、跑、跳、投、游戏等重要教学内容,无不起源于生活。因此可设计生活原型的活动,让学生乐学。如给自行车打气、工人拿子加工石头,搬运工人推板车、司机把握方向盘等日常劳动生活的原型动作练习,学生特感兴趣,运动中始终情绪高涨,他们不但注意动作的节奏,还会十分形象地表现自己,希望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赞许。
六、激励法。
在快乐体育的实践中“乐教”只是手段,“乐学”才是目的。体育教学中的耐力锻炼项目最适宜采用激励法。耐力锻炼是最单调,易疲劳的运动,假如只简单地强制性运动,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如创设适合学生锻炼的场地,即:铺设垫子作“草地”,架一条有一定高度的橡皮筋作“钢丝网”,用实心球作“地雷”,用白粉划两条有一定间隔距离的横线作“水沟”或“战壕”,让学生进行爬、钻、绕、跨等动作的练习。尽管锻炼有一定的运动强度,学生累得满头大汗,可兴趣未消,磨炼了意志、强健了身心,
七、假想法。
小学生想象力丰富。体育教学不能单纯停留在体育技能训练,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并以此提高学生体育锻炼技能。如径赛中的冲刺或中途松弛不支时,可假想后面有人追赶,或假想再坚持一下就是胜利等。
八、争胜法。
争强好胜是学生的又一天性。体育教育要充分运动学生不甘落后的心理,运用争胜法于体育教育中。如爬山登顶、夺红旗追赶“逃敌”等。
另外,课前做好场地器材的准备,也是创设良好的体育教学情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小学生很容易为一些新异激所激动而兴历起来。如课前布置、器材放置,规整醒目的樗线,美化的教具都具有艺术性,就会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从而产生跃跃欲试的积极情绪,进入体育教学情境。
总之,在“快乐体育”中,精心创设适合学生活动的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欲望,让学生乐中学,趣中练,由兴趣变志趣,即激“情”、激“趣”、激“志”,从而扩展其体质、个性、能力发展的自由窨;而且可以使学生在一定情境中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潜潜移默默化地获得知识、技能与身体的发展,即激“疑”、激“思”、激“智”,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心理素质,达成在快乐中求发展,在发展i中求快乐的教学目标.
传统英语教学和情景教学法的区别
高中英语语法传统教学与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有什么不同? 学习英语,是为了交际,学好语法,是为了更好的交际,所以在英语的学习中,为了运用语言,就需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语法是交际能力的组成部分。尽管实行了新课程改革,但学习英语的目的并未改变。只要目的不变,语法学习就必不可少。高中时期语法项目繁多,怎样向学生有效地传授这些语法知识呢?语法是语言基本规律的提炼和总结。所以掌握语法对学生正确地运用英语关系很大。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认为:新课程与传统语法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不同,传统的语法教学是先给学生讲解语法的条条框框和规律,讲解完毕,让学生进行强化性训练,以期达到掌握的目的;而《新课程》则重视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语言环境的训练,让学生从中掌握一定的语言规律,从而掌握语法知识的教学。《新课程》强调高中英语语法教学要从"用"的角度出发,以探究的方式学,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运用和巩固。为了通过语法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使用语言,在高中语法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鼓励学生采用探究的途径学习,合理地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让学生在接触语言现象后发现并总结语言规则,然后进行练习和实践。 二、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方式练习和运用所学语法项目。特别要借助真实的语言材料,让学生在语境中感悟语言功能,了解语言规则。学习语法是为了理解语法形式的表意功能,并能有效运用。避免单纯传授、讲解语法知识的倾向。三、注意研究《新课程》对语法项目范围的界定。教师在进行语法教学的过程中要把握好教学内容和教学范围的度。避免涉及冷僻的语法现象。设计语法练习和试题的时候也要注意避免出偏题、怪题。四、归纳法:即先让学生接触具体的语言现象,其次通过观察,分析,对比,在教师指导下找出规律,然后在进行反复操练,这样加深学生对语法的理解和掌握。五、对比法:学生在语法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一种"越学越糊涂"的感觉。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类似的语法现象进行分析,对比,找出关键点,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六、活动法:即学生在活动中运用语言,调动起学生的认知结构和主体意识。学生思维活跃,记忆就会更深刻。教师应把语法规则活化为活动,把教学活动活化为交际活动。设计巧妙、难度适宜的游戏活动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总之,教师无论采用了那些教学方法,都应注重"精讲多练,以练为主;点到为止,注重运用"。让学生在练中有悟,在练习中获得听、说、读、写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热情,才能增强自信,体验进步和成功的快乐,也使语法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才会更扎实和巩固,才会具有更高的语言运用和交际能力。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情境教学法
相关研究表明,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情境教学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更好的情感体验.基于此,从教以来在相关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我一直积极地在教学中践行情境教学法,课堂教学质量得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变得愈来愈高.下面我谈谈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情境教学
法. 一、借助实际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实际问题是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借助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设教学情境.这样的教学情境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例如,执教“对数”一课时,我借助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2004年12月的一天,在印度洋的深处发生了超级大地震,此次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海啸.几个小时之后,海啸就迅速波及周边的十二个国家,无情地吞噬了二十二万人的生命.地震发生的同时,美国测量此次的地震级别是9.0级,德国测量的地震级别是8.5级,中国测量的地震级别是8.7级.”听到这样的事实,学生不免心惊.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告诉学生上述震级之间是存在较大差异的,并告诉他们震级的计算公式:M=lgA-lgA0(A是地震曲线的振幅,A0是“标准地震”的振幅),然后,我又让他们根据刚才所学的对数的运算性质来计算三者之间存在的振幅差异.由于受到刚才教学情境的影响,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的探究当中,很快地解决了相关的数学问题.
借助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设教学情境是常用的情境教学法之一.这样的教学情境创设贴近生活,且能够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究热情,因此可以广泛运用.
二、借助古诗词创设教学情境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在其发展的过程当中曾经涌现出很多优秀的古诗词.而这些古诗词当中也不乏数学知识的存在.基于此,只要有合适的机会,我们高中数学教师也可以借助古诗词创设教学情境.
例如,执教“等差数列”一课时,我借助《八子分绵》这首诗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九百九十六斤绵,赠分八子做盘缠.次第每人多十七,要将第八数来言.务要分明依次第,孝和休惹外人传.”看到这首诗,很多学生都表示看不懂.于是,我引导学生对诗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这是一个等差数列问题.等差数列{an}中,公差d=17,前n项和Sn=996,其中n=8,求等差数列的a1,a2,…,a8.”分析完之后,学生完整地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并且提高了学习等差数列的兴趣.
由此可见,借助古代诗词创设教学情境,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不正是我们高中数学教师所要追求的教学成效吗?三、借助认知冲突创设教学情境
高中生在学习相关数学知识时往往会出现很多认知上的冲突,这些认知冲突是学生必然要经过的一个过程,也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为了化解高中生的认知冲突,帮助高中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我们可以借助认知冲突创设教学情境.
例如,执教“直线的方程”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认知冲突情境:“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直线方程的四种特殊形式,那么是不是任何一条直线都能够用这其中的一种形式来进行表述呢?”对于这个问题,大家一时很难回答上来.于是,我紧接着出示了如下问题:“(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任何直线都能够用一个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表示吗?(2)任何一个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Ax+By+C=0(A,B不同时为0)都表示一条直线吗?”通过上述问题的解决,学生很快明晰:并非任何直线都可以用直线方程的四种特殊形式来表示.此时,学生的脑海中不免会出现另外一个问题:那些无法用这四种特殊形式表示的直线又该如何用方程来表示呢?于是,这样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认知冲突是思维上的一种障碍,我认为借助认知冲突创设教学情境需要教师进行精心的预设,由此才能获得更加有效的教学成效.
总之,上述提出了三种创设情境的方法:借助实际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借助古诗词创设教学情境;借助认知冲突创设教学情境.这些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不是唯一的.在具体的应用过程当中,我们必须要活学活用,唯有如此,方能真正发挥情境教学法的功效.
什么是情景教学
情境教学
主要是某种富有感情色彩的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的心理氛围,就是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情境教学也正符合了新课程的要求,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在教学中,只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设置适当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既然情境教学能够引起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的心理特征,使他们乐于学,那么该运用什么样的手法创设情境呢?
编辑本段情景教学的方法
1、利用电教设备创设情境。
如杨杰老师在讲《可贵的沉默》一课时,在同学们思考如何向妈妈祝贺生日时,利用电脑播放《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歌,歌声蕴涵的那种深沉的爱,那种深情深深地感染着学生,使他们内心激动不已,产生出强烈的对妈妈的爱。
2、借助板画展示情境。
鲜艳的色彩、生动的画面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精心设计的板画可以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境中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借助语言入情境。
备课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语的设计,使环节之间连接得更紧密,更恰当,教师抑扬顿挫,充满激情的语言必能激起学习的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