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2021

三国演义人物赏析资料|三国演义好段摘抄赏析

2021 2021-02-27 66
三国演义人物赏析资料|三国演义好段摘抄赏析摘要: 《三国演义》选三个人物形象做简要分析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

《三国演义》选三个人物形象做简要分析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

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枭雄”、“人杰”的真实形象。

关羽: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刚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马超投降刘备后,封为平西将军。时关羽督荆州,修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答信时,称马超虽为一世之杰,但不如关羽的“绝伦逸群”,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这是典型的有勇少谋的武将性格。

《三国演义》人物分析


39回讲的是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公子三求计:

诸葛亮:神机妙算(给刘琦避开继母所害的计策)

刘 琦:随机应变(求避开继母杀害的计策)

刘 备:重情重义(让刘琦去求孔明)

博望初用兵:

诸葛亮:神机妙算(博望坡用火烧)

刘 备:知人善用(很信任孔明,尽管这个军事是新的)

关羽张飞:英勇善战,知错能改(他们两个之前对诸葛亮不爽,认为诸葛亮计策不行)

赵云:英勇善战

夏侯渊:轻敌大意(中计被烧)

李典 乐进:熟悉兵法(察觉到诸葛亮可能会用火攻)

曹操:赏罚分明(罚了夏侯渊,奖了李典乐进)

第54、55回,吴国太佛寺看新郎,刘皇叔洞房续佳偶

吴国太:爱女心切(不知道这个算不算成语,不过,说的就是这么回事,也想不到会不会有其他比这个更适合)

刘备:随机应变

乔国老:穿针引线(帮助刘备)

诸葛亮:神机妙算

赵云:保驾护航(保护刘备)

孙尚香:能文能武(比较明白事理,且喜欢习武)

孙权:英姿豪迈

周瑜:诡计百出(其实不应该用诡计这个词,似乎带贬义,当时只是各为其主,反正就是说他很多计谋,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就是了。)

以上就是事件中主要人物的概括,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小人物没有介绍,如果想知道,那么必须自己去看了,太多了,呵呵。希望对你有帮助。

三国演义人物评析5000字左右


关 羽

  提起他,就会想起温酒斩华雄的故事;会想起许都护嫂、夜读《春秋》的佳话;会想起霸陵桥挑袍的典故;会想起千里走单骑的豪迈;会想起三国第一猛将败走麦城的辛酸和无奈,会想起…….

   他并没有显贵的身世,处在阶级下层的他深谙被压迫的痛苦,而疾恶如仇的性格注定了他在那个时代要走的路,杀乡豪落拓江湖,五六年的颠沛流离更让他深感在群雄并起、纷争割据的乱世混一把稻粮的艰辛。每一个有志之士都不会忘记自己是脚踏着汉室江山的土地,背负着苍生的期望,也许是上苍对他的垂怜,也许是历史的必然,这个被后世尊为武圣的关云长在他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从军杀贼。

   知识的有限性让他无法成为一方霸主,但思维的简单性又让他对忠孝仁义的古训不改初衷。读书的时候曾去过离学校很近的春秋楼,也就是当年关公夜读《春秋》的地方。古色古香的建筑矗立在现代文明的都市里,里面武圣的塑像威严自不必言说。门口石碑上漫灭的碑文正是当年告辞曹操的留书:羽少事皇叔,誓同生死;皇天后土……站在碑前,一字字的默背下去,那忠孝仁义的穿透力可以带着思绪飞驰到千年前。

   身在曹营心在汉,独对灯烬念金兰。赤兔终携风尘去,宝刀犹带月光寒。面对曹孟德丰厚的条件让其归附,关羽报之的是“忠臣不侍二主”的回绝,忠心一片,苍天可鉴!今日主客离别,明朝战场厮杀,在名利和忠义之间,关羽的这一选择又该是让多少人汗颜呢?那些用“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来为自己追求功利找寻借口的屑小之徒,他们又怎么会明白义之大者。尘土飞扬,骏马急驰,赤兔宝马在远天扬蹄嘶鸣的姿态,定是一种昂然的风景,青龙偃月刀映出的光芒,一定是反射出的那冷冷的月华,也会刺得我们的眼睛流下怀念的眼泪。

   记得有人说过“古人与我们现代人对生命的看法是完全不同的,在朋友危难之时,壮士断腕,性命相赠,可以没有半点的疑虑!”,也许,自桃园结义的那天起,关羽就已把自己交给了大哥,那是对大哥的情份,及至以后随之演化成对君主的忠义。被困麦城,这位凛然的汉子面对说客,说出了让人热血沸腾的辞令:“吾乃解良一武夫,蒙吾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义投敌国乎?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大丈夫马革裹尸的豪气成了千古绝唱。不可否认关羽义举的表现在历史上是里程碑式的,现今许多神龛里供奉着他的神像便是超越时空最有力的证明。

   关羽死后,赤兔马也绝食殉主,执着得让人感动,这匹可以追风的宝马和一千多年后在黄海海面随“致远”号巡洋舰一起沉没的“太阳”(邓世昌的爱犬据说名为太阳)有着惊人的相似。自然,动物们那灰色的脑细胞中生存的法则的确简单,但在我看来,有些人却不如它们,真的。

   知道自己是什么,该做些什么,是我们每个人在现今的社会里应该思考的问题,或许,从这个世人景仰的汉子身上我们应该看到些什么、学到些什么,那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只是一味的烧香叩拜也只是虚假的徒劳。

   关羽走了,带着情义走了,留下了一段故事,一段我们传诵着,后人也一样会去传诵的故事。

   曹 操

  金弦玉翎射苍穹,挟雏龙,慑群雄。与雁同征,铁骑踏春红。汉室江山如残月,观沧海,傲意浓。登上九五至尊的宝座君临天下,是每一个有雄心的政治家一生的渴望,那种“谈笑间人头落地,挥袖间千万人膜拜”的诱惑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抗拒的。

   从“许游耕田”到“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功高震主的丞相最终也没有实现父仪天下。拥兵自强,他完全有实力去废天子而自立,但这个一直让史学家们争议的举措也只是后人遗憾的推测,具体实施,也才到了其子曹丕的时候。究其原因,恐怕要从文化的角度来定论了。在中国历史文学中,曹操也有相当的地位,其自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文学家,《蒿里行》、《龟虽寿》、《短歌行》等都有很大的价值。既然他对文学有如此深的造诣,那么他就始终摆脱不了那种忌讳被史书记载的羁绊。虽无帝王之名,却有帝王之实,这一举措是否明智,我们很难用对错来作简单的评价,但是从这一点,我们却可以看到曹操在政治上犹豫的一面,这也就注定了他曹氏天下的命运。一生的辛劳,一世的戎马,换来的结果却是驷(司)马分槽(曹),为他人做嫁衣裳。

   去过官渡之战的遗址,一千八百多年后的今天,那里已是荒烟蔓草,斜阳照在断壁残垣上的余辉早已映射不出当年的往事。风,在空气中轻轻的滑过,是热的,不知道千百年前,这风是否扬起过群雄逐鹿中原的锦旗;是否传送了千军万马震动天地的呐喊声;也是否见证了一千多年的历史。不肖说,这场历史闻名的战争更让他坚定了平定天下的信心。

   然而赤壁之战的惨败又彻底粉碎了他实现一统的梦想,“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也只是他的一厢情愿,那场噩梦般的大火烧掉的不仅仅是数十年积蓄的力量。他眼中的自信也变成了无奈的迷惘,试想,让任何一个人穷毕生之精力积累的资本在刹那间灰飞湮灭,谁,可以承受?华容泥泞的道路上,一辆惊慌的马车,一队毫无秩序的败兵,背负着那轮被金戈铁马映红了的太阳,仓皇北去。

   那一役之后,他便退居二线,弄子玩孙。也许他真的老了,曾经那个煮一壶老酒,把天下英雄都付笑谈中的曹操已是明日黄花,即使再临沧海,也是执杖而立,用苍老的声音吟唱“老骥伏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而那“江中斩蛟,云间射雕,席上挥毫”的壮志豪情也如东逝之水,一去不返了。

   曹操也是凡人,位高权重的他丢不掉领导者和统治者普遍的特点——猜忌。世界上大海最大,比大海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如果他有海纳百川的气度,不杀孔融、不斩杨德祖、不诛华佗,是否他真的能如愿以尝?

   岁月只是把这个问号的答案留给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去猜测,但一切的答案都是假设,一切的假设也都只是为这个枭雄唏嘘长叹的徒劳。历史终究是历史,江山多娇,引再多的英雄为之折腰,也没有人可以改变她,更不能左右她。

   无数次站在魏遗址的旷野中,注视着那在天边晚霞下盘旋的飞鸟,都想问一声:是否你,也曾经知道那个人,那段历史?

诸 葛 亮

   古希腊神话中,有个叫雅典娜的智慧女神,虽然她完美,但她毕竟只是古希腊人民一厢情愿的幻想构思。而在中国历史上,却有着一个这样的人物,他就是三国时代的诸葛亮。他也许没有雅典娜那么神奇,但在历代人民的心中,他却有着同样让人景仰的地位。

   小时候在田野间放飞孔明灯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他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也曾不厌其烦地听老人们重复着他一遍又一遍的故事。长大后,学了历史,读了《三国》,有了与他近距离的接触,才发现,诸葛亮的一生是个悲剧。

   西和诸戎,南抚彝、越,结孙权,修政理,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隆中对三分天下,诸葛亮登上舞台,《三国演义》便围绕着他上演了一部荡气回肠的历史剧。尽管他的辉煌表现足以照亮青史,但这也加重了他的负载,为他的悲剧人生埋下了伏笔。

   先主刘备驾鹤西去,蜀国千万人唯武乡侯诸葛亮马首是瞻,以他的智慧,他不会不知道嗣子刘禅是扶不起的无能君主,他更不会不知道刘姓江山的气数,但三纲五常让作为臣子的他只能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如果他此时退去,只会加快蜀国灭亡的速度,他自身留下的将是千古骂名。明知无力回天,明知不可力挽狂澜,但他还是做了。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覆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中,他希望用一个臣子的忠心唤起嗣子平天下的雄心,但扶不起的刘阿斗眼中看到的,不是锦绣江山而是笙歌燕舞。他也只好把所有的责任背负在肩膀上,顶着艰难,踏上这条不归的路。七年北伐,犹未踏入中原半步,饮马黄河也只是南柯一梦,徒增后人一声长叹!

   但是三国演义人物赏析资料|三国演义好段摘抄赏析谁看得见他轻摇鹅毛扇背后的无奈,谁又听得到他遥望蜀道寒云那声辛酸的叹息呢?当五丈原的秋风吹落满树枯叶时,他带着遗憾走了,带着对先主知遇的愧疚走了,锦官城的片片降幡也宣告着他苦心经营的大蜀帝国瓦解了,如果先生泉下有知,又会作何感想呢?

   写到这里不禁想起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上,中国男蓝把所有保级的期望寄托在姚明的身上,过后姚明曾对媒体说过这样一句话:“打球靠一个人,只会把人累死。”打一场球尚且如此,哪打一个江山呢?

   一个人可以谋定天下,却不可以成就天下。帝王之业也不是一个人可以确立的,他需要无数人的共谋、无数次的浴血纷争,才能成就寸土江山,但遗憾的是刘氏一家把一统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了他的身上,这也就注定了他“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结局,而他骨子里那种愚忠的思想也让他把自己的一生缚在了刘氏天下的铸造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站在蜀庙前,望着先生那凝重的的面容,默诵着那篇永垂不朽的《出师表》,眼泪会忍不住滑落脸庞。

周 瑜

   问起三国中谁是最让人惋惜的人物,几乎每个人都会答出同一个人——周瑜。虽然他统帅三军,

>>>>精品(暖文爽文)在线阅读<<<<

却没有战死沙场,倒是被人活活气死,留下千古笑柄。

  自古江南多才俊,身居“六郡八十一州大都督”的他更是人中龙凤,有“王佐之才”,在江东的三分天下,羽扇纶巾的他领袖群伦,定格了儒将神化的形象。及至后来,那份谈笑间灰飞烟灭的潇洒神姿,不知成为多少女子“春闺梦里人”的思念形象。

   千古寻常江色,一时间多少风流。赤壁一役,周公瑾一战成名,达到了他人生光辉的终极点。娶得小乔,与东吴霸主孙权成为连襟,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位、名利、美人,这些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他全部都拥有了,的确算得上是上帝的宠幸儿。但天妒英才,虽然上苍给了他世人想要的一切,却没有给他宽大的容人气量。也许在他眼中,所有的一切都是与生俱来的,冥冥中自有安排。于是一切的尊荣成了他骄傲的资本,看待别人的时候难免会养成“俯视”的习惯。火烧赤壁之后,把孙夫人许配给刘玄德,不与任何人商议便私自决定,便可足见一斑。虽然只是一个为其主谋定天下的计策,然而历史这次却给他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最终搞出了“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闹剧。

   受过跨下之辱的韩信,想必他应该清楚,如果他自己及得上韩信的十之一二,又怎么会英年早逝,可惜只是如果。出身显贵的他是不会体会到贫贱的滋味,在他的头脑中,将相之才应该是历代相续的,就是这种愚蠢的思想意识让他无法接受布衣出身却又有雄才大略的诸葛亮。而他在东吴的地位和自身所具备的才能,又对诸葛孔明帮助刘备完成一统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对方必将除之而后快。

   心胸狭窄是他人性最大的缺点,只为一句气话,明明知道西川不可取却又要一意孤行,白白送了性命,徒让后人笑话。

   在我们身边的生活里有如周郎之才的人少之又少,但如周郎气量的人却是多之又多。君不见,一语不和拳脚相向者,有之;一事不和大动干戈者,亦有之。一个人的容人气量大部分都依赖于后天的教育环境,它的大小直接关系到自身的修身养性,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也是一个人成材或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这个简单的道理人人都懂,可是真正实施起来却是异常的艰难,于是也便有了圣人与凡夫俗子的区别。如果用圣人的标准来苛求自己,反倒会失去生活的真义,只是在你生气的时候,想想周郎,想想自己生气的价值意义,这也就够了!

   江浪拍打着岸边的岩石,卷走了历史的岁月,那段勾心斗角的往事也早已成为封尘的记忆,想一想,笑笑,也便罢了吧!杨 修

   一千多年前的立秋日,有一片无辜的树叶被无情的秋风扫落;有一根急奏的琴弦被纤指弹断;也有一个人望着苍穹惨然的发出了“夫复无罪,怀璧其罪;欲加其罪,何患无词”的愤慨,继而他在“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吟唱里踏上了黄泉路。奈何桥上,又多了一个年轻的过客。

   奏一曲哀惋的琴瑟为他送行,换来的却是催泪滂沱;谱一篇悼念的词章为他留世鸣冤,却又写不出只言片语。也只好由那南归的大雁用玄色的羽翅划痛我的眼睛。

  他就是杨修,那个自持其才,敢把天下之士小觑的狂客;那个经常在眉宇间流露出孤傲气势,曹操麾下的谋士。

   他与名满天下的大才子曹植交好,文章往来,互抒己志。而曹植在父亲眼中的地位,更是让这个谋士以为自己认对了对象,以为曹操之后,曹植必为魏主,那么他们所推行的以仁义治理天下的政治抱负便可一举实现。然而他错了,错在他自己低估了曹操,错在他把一切看得太简单、太单纯。

   以仁义治理天下或许在和平的年代可以行得通,但在那个诸多霸主都想对中原分一杯羹的乱世,却是最愚蠢的想法。曹操大限时对众人遗言:“……孤平生所爱第三子植,为人虚华少诚实,嗜酒放纵,因此不立。……惟长子曹丕,笃厚恭谨,可继我业。……”以此便可以看出曹孟德想成就的是千秋霸业,而如果要让他把曹植立为嗣子,必是一万个不愿意,因为治天下不是做文章,而那样做无疑是给蜀、吴两国创造进军中原的良机,必将导致曹操几十年苦心经营的北方天下划上饮恨的句号。至此,我们也只能用杨修生不逢时来给他个人做个牵强的定论。

   自以为是的人格缺陷蒙蔽了他的双眼,对花园门上的“活”字知晓其意,让曹操面喜心忌;对“一盒酥”的张扬更让曹操对他深恶痛绝;而用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比喻,说出曹操对关西的态度,那份狂妄自大便足以让他死上十次了。

  虽然在今天,“持才傲物”的态度还有待争议,但回到那个政治局势混乱、视人命如草芥的年代,任何一个政治统治者都不会允许自己的属下如此放肆,即使他有再大的才能。行天下可以靠仁义,而立天下靠的却是威严。

   加上他小觑天下之士的狂妄,必然为同僚所不容,这无疑也确定了他不可避免的悲剧。国未报而身先死,业未立而命已亡,三十四岁的杨德祖,就像那片过早飘落的黄叶,就像那根被无奈而拨断的琴弦,生命在莫须有的罪名下也终结了,一腔热血因为不合时宜的政治,洒在了历史的舞台上。

   天边一只落单的归鸿,在苍穹下沿着祖先翅膀划过的痕迹,飞过这片浸润过他热血的土地,那声声啼血的哀鸣似乎在讲述着那个曾经无奈的故事。

貂 禅

   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范蠡奉恭西施于夫差,得越国休养生息二十载;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兵临城下,生灵涂炭……一个女子的魅力和杀伤力如此之大,足以让千军万马弗叹自如。

   一笑倾城,再笑倾国,三笑倾天下。用这样的话来形容她的确有点夸张,但貂禅是个美女,这一点却是毋宁置疑的,而且美的程度也让她成为历来形容女子容貌的标志。在东汉末年的乱世,这个歌伶出身的女子红颜一笑,便笑成了大司徒王允的“红裙计”,也笑去了贼臣董卓的卿卿性命。

   其实在我看来,貂禅的笑里却含着一种情感的凄凉。在被儒家思想统治的封建时代,那种“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专制性定论,让一个女子很难有权利去选择自己的幸福,尤其是美丽的女子。貂禅的容貌注定了她是那个时代的政治牺牲品。也许她有梦,也许她怨天,但男尊女卑的畸形社会意识又让她无可奈何。

   四美女中(西施、王昭君、貂禅、杨玉环),历来以王昭君地位最高,汉胡和亲,她的出塞,换得边疆数十年的相安无事,尝尽胡风之凉而倍受尊敬,歌颂词章也历代不绝;越王勾践灭吴后,范蠡功成身退,携西施扬帆而去,陶阿公终不负佳人;杨贵妃虽马崽坡香消玉损,但终究是得到了九五至尊至死不渝的真爱;却独独她一个貂禅,成了寂寞秋风里的那朵菊花,飘零了青春。

   我们只是看到了在历史的亭台轩榭中,她曼妙的舞姿,却忘了注意她眼神中的那一丝哀怨,更忘了注意她转过身去,那声眼泪落地的声音。无数个清冷的夜晚,她对月叹息,哀叹命运的不公。她也许恨过自己为什么有一张绝世的面孔,如果她没有闭月羞花之容,没有沉鱼落雁之貌,或许她可以嫁一农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桃花源般的日子;抑或伴一书生,为他子夜读书红袖添香……。

   然而这一切都因她的美貌成了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也许于别人可以,于她却是万万不可。

   《三国演义》中自吕布被斩之后就再没有提及她,红颜祸水的谬论,让她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里。而在稗官野史中貂禅曾钟情于关羽,此说虽无史据可考,但是我敢肯定,在貂禅内心深处,一定存在着一个不一般的男子。谁没有刻骨铭心的爱人,谁没有山盟海誓的恋情。只因那个时代的政治,让她别无选择。

   “愁损翠黛双娥,日日画阑独凭”,在狼烟四起、群雄纷争的角落,却没有人知道这个女子“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愁绪,而那滴相思的眼泪,也只有她自己知道,是为谁而落了。赵 云

   还记得他吗?那个七十岁仍跨马征战的赵子龙,一杆枪战曹兵无人阻挡,大将威风犹不减当年。想来知道那段历史的人都会记得,又怎么能忘得了呢。

   自古以来,大丈夫精忠报国,纵使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还,也没有一个热血男儿有半句的怨言。从他踏上征程的那一天起,他就再也没有离开过,战场也成了他挥洒将士才情的天地。

   历来战场上的厮杀是人为因素最悲壮的情节,其实有很多名将灵魂深处最大的空虚并不是无休止的征战,而是空执宝剑向斜阳的那种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将军空老玉门关”才是这些人最大的悲哀。廉颇老亦,尚能饭否?与那个赵国大将相比,赵子龙的确比廉颇要幸运得多,长平之战,胜负未分,主将已换,可怜四十万忠魂埋骨他乡,成了赵括纸上谈兵的祭品。

   翻开那页硝烟弥漫的历史篇章,我们会清楚的看到三国鼎立,魏、蜀、吴名将辈出,其中尤为蜀国最多,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魏延等诸多大将更是刘备称帝西蜀的臂膀所依。但在我看来,几人中惟有赵云才是最为完美的。败走麦城成为武圣一生戎马不可抹去的灰暗;没有刘备,张飞也不只不过是军中莽夫;黄忠的将才光芒却也只是迟暮夕阳;而那魏延,更想学韩信登坛拜将,另辟天地。也只有他赵子龙,在三国将才史上闪耀的光芒最长久,也最可敬。

   于千军万马中单骑救主,明知是不可为的事情,明知能否回来还是一个未知的答案,但他还是一如既往的去了,去尽一个臣子的职责,尽一个朋友的义务。龙起卷,马长嘶,剑气如霜。青虹剑把杀戮演绎成了一首悲壮的词曲,却听不到生命在剑下哭泣的哀号。“虽千万人吾往矣” 的那种漠然生死、决意前行的干云豪气,较之泰坦尼克号上男女主角的情意缠绵来讲,更惨烈,更悲壮,也更具男儿血性。

   也许,站在我们今天的角度去看,会给他下一个“太不值得”的结论。的确,赵云随主南征北战,几十年如一日,不求功名,不计利禄,他到底所图为何?不为什么,只为朋友间彼此的信任,只为先主当年的知遇,生命便可以毫不吝惜的馈赠。赵子龙这种不能用世俗价值来衡量的举措,让多少王者慨叹:得将如斯,夫复何求!

   狼烟起,回首眺望,一个人,一匹马,身上磷磷的铠甲在远天的夕阳下发出灼眼的光芒,那白色的战袍在风中扬成了一面骄傲的旗帜。模糊的视线,已辨认不出他真切的年龄。历史的岁月也忍不住想要回过头,再看一眼他那矗立成碑石的姿态。吕 布

   本可以成为乱世的英雄,本可以雄据城郭揽天下,就连上天也给了他成就帝王之业的机会,只可惜他有勇无谋,被困之时,不问谋士问妻妾,这一荒谬的举措也直接导致了他“白门楼三尺白凌”的悲惨结局。

   有时一直在想,如果他不用陈登父子,不听妇人之言,从谋士陈宫之计,断曹军运送粮草之道,是否就不会饮恨白门楼。若他逃过此劫,再以徐州为根据地灭袁术、吞刘表,占据荆襄,所创基业未必不能与魏、蜀、吴同争日月,而指点江山之人也恐怕又要多他吕布一个了。

   但是历史拒绝如果和假设,我们可以在游戏中掺入个人的喜好因素,任意更改那个时代的统治者,甚至可以创建一个和三国毫不相干的人物来完成我们自己虚设的霸业,但我们终究改变不了历史,毕竟她是以天下苍生为笔,万民血泪为墨,在万里山河的帛卷上所撰写的永恒。四国演义也只是我们大胆的推测。

   但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在各路诸侯声讨贼臣董卓之时,他一人独战刘、关、张三英,尚未言败,就足以说明当时三国中没有一个人能够在武力上可以单独征服他。请原谅我在这里做一个武断的比喻,那时吕布之于董卓,就像李牧之于赵国。李牧被谗害后,赵国的防御也随之变得不堪一击;大司徒王允用貂禅离间董、吕“父子”成功后,董卓的生命之路也走到了尽头。

   辕门外一箭射中画戟,难道真的是冥冥中注定“大耳儿”(刘备的戏称)命不该绝吗?当然不是,知道历史的人都明白此说法是荒谬之言,那时袁术占据玉玺,称帝之心促使他想尽快用武力征服天下群雄,而屯军小沛的刘备羽翼尚未丰满,自然成为袁术讨伐的上佳对象。只要成功,下一个目标必然是他吕布,“若袁术并了玄德,则北连泰山诸将以图我,我不能安枕矣”,个中利害,爱身的吕布自然知晓,没有十足的把握,他也不会去赌。开弓射出那一箭后,吕奉先得意的笑了,“豹子尾摇穿画戟,雄兵十万脱征衣”。

   遗憾的是他人性中那贪婪荣华和沉溺酒色的缺陷,让他无法在乱世中找到一个合适的定位,空负了一身将才。他虽然是难得的猛将,而他那见异思迁的秉性,又让每一个图天下者担忧,留与不留于他自身成了一个很矛盾的选择。曹孟德固然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那种求贤若渴的心情,但刘备那“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的暗喻又让他罢去了欲留的念头,可怜温侯将燃的生命之火也被这个自己曾经救下的人吹灭了。

   在三国的历史刚刚拉开帷幕的时候,他便匆匆退场了,如昙花一现,又如流星那般迅捷,消失在岁月的深邃里。司马懿

   历史如梦,神秘的面孔若清晰却模糊;江山如画,浓墨重彩的背后,隐藏着战争与和平,悲欢与离合。

   乱世中的大地,动荡而彷徨,来如流水兮逝如风,不知何时起兮何处终。

   乱世中的仲达,大智而若愚,隐忍慎微的谋略,让历史为之惊梦。

   如果三国争霸是一场赌局,那他司马氏无疑是最大的赢家,韬光养晦三代人,以晋代魏,独吞三国。可怜曹、刘、孙三家,为谁辛苦为谁忙,打了一辈子的仗,斗了一辈子的心计,到头来却是一场自恋自欢的梦。

   论谋略,他逊于郭、荀;论才能,他不及瑜、亮,但却没有一个人知道他想要的是什么,他以默然冷观的姿态隐藏在东汉末年的舞台角落里,看着那群英雄豪杰、智士谋臣挥洒着才情,表演着历史。然而他知道,自己才是未来真正的主角。当天下姓司马后,我们才明白,原来,他心中想要的,是一个江山,一个天下。

   数不清他与孔明有过多少次的交锋,但似乎他都是折于对手,历史却又让他坚持到了最后,笑在了终点。

   城下,他骑着马,身后是跟随的千万铁骑,城门大开,没有丝毫的阻拦;城上,他的对手焚香抚琴,琴音流畅。进还是退?在他脑海中一定思索了很久。其实在我看来他当时是肯定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一座空城,凭他多年与蜀征战的经验,他不会不知道蜀国的作战兵力,然而他更明白失去一个诸葛亮对蜀国意味着什么,进,则三国互相钳制的局面就会被打破,那么他处心积虑要司马氏一统天下也将会成为泡影。因为在他内心里,他要的是霸业而不是要功业。量和质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他仰首看了一眼城上的诸葛孔明,嘴角露出了难以觉察的诡笑,回过头,毅然的选择了后者。他成全了空城计,也成全了诸葛孔明智慧的神话形象,但他却得到了他想要的。

   智慧,让人感到可怕的时候就成了阴谋,曹氏军团雄厚的兵力成了他任意挥霍的资本,一个王者的雏形在中原大地形成了。

   江山沉睡了四百年,各诸侯为争一日长短而厮杀的喧嚣声惊醒了她。她揉了揉眼睛,睡眼惺忪看了一眼司马懿,又沉沉的睡去了。已习惯了厮杀,习惯了流血,也习惯了接受她的每一个主人。

   他是上天的选择,苍天总是这样愚弄我们的感情。上方谷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让他再一次死里逃生。在雨中,他纵声大笑,笑声中,他暗暗发誓,一定要让自己的骠骑兵在辽阔富庶的江南土地上四处驰骋,也要让他的重装步兵在中原大地上纵横百世。

   他成功了,虽然他没有等到这一天,但他自己心里知道,这一天终究是会来的,迟早只是时间的概念。

   不知道那些用热血浇注这个时代的人会在地下有什么样的想法,却知道当司马炎登上九五至尊宝座的时候,他在九泉下对着那群操劳一生的人们,得意的笑了。

 孙夫人

 这些材料都是在网上找到的,希望对你的文章有帮助!

三国演义人物分析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积极的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刘备: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枭雄”、“人杰”的真实形象。

关羽: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做上而不侮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刚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马超投降刘备后,封为平西将军。时关羽督荆州,修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答信时,称马超虽为一世之杰,但不如关羽的“绝伦逸群”,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这是典型的有勇少谋的武将性格。

曹操:历史上的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周瑜:历史上的周瑜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刘备称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孙权则赞他有“王佐之资”。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是“千古风流人物”。

三国演义 人物评析


我们来介绍典型人物:

属:

刘备,在三国演义中,主要刻画人物,表现他精明、爱才、善良和仁义。但心机十分重!

关羽,义和忠的化身,一心与大哥打天下,但高傲、行事不慎,后来被杀也因此!

赵云,一身是胆,有勇有谋,是不可多得的好将,死心塌地的为君主卖命,深受刘备器重!

诸葛亮,大众对他第一印象是聪明,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蜀国主心骨!

魏:

曹操,在小说中以阴险狡诈的形式出现,可一身雄心壮志,正是因为雄心勃勃,才就造了魏国,对于他社会有两种说法!

张辽,性格刚硬,不服输,心地善良,一根杆子捅到底,绝对效忠过每一个君主,每一个主人。

吴:

周瑜,可与诸葛亮相提并论,但嫉妒心太强,心思太重,一世英名,却但毁一生!

他:

吕布,一个有勇无谋的神秘武将,一直被人利用,认贼作父,苟且偷生,飞将军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赏析


魏擎天之柱--张辽

擎天之柱--张辽[字 文远] 魏国五良将之首.昔从属丁原、董卓、吕布。及吕布败亡,归曹操。辽随曹军征讨,战功累累。说降关羽白马围,降昌豨于东海,攻袁尚于邺城,斩乌丸单于蹋顿于柳城,又讨平梅成、陈兰争贼寇。曹操赤壁败退,独任张辽引李典、乐进等守合肥,以御孙权。后孙权引军入寇,张辽率队迎击,以八百之众袭孙权主力,使敌军十万退却,威震敌国,名威天下,为操拜为征东将军。曹丕践祚,仍令张辽守御孙权。黄初二年,张辽屯雍丘,染病。抱病退吴将吕范。黄初三年,辽病笃,卒于江都,谥刚侯。卒年五十三岁。

太祖表汉帝,称进及于禁、张辽曰:“武力既弘,计略周备,质忠性一,守执节义,每临战攻,常为督率,奋强突固,无坚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别征,统御师旅,抚众则和,奉令无犯,当敌制决,靡有遗失。论功纪用,宜各显宠。”《三国志 乐进传》

(魏文)帝叹息顾左右曰:“此亦古之召虎也。”《三国志 张辽传》

(孙权)敕诸将:“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三国志 张辽传》

引用: 纵观张辽的一生,其军事战绩非常显赫,其中大破袁氏一家、平定陈兰和梅成的叛乱、击退孙权的北伐军成功地守住了合肥为战绩最佳的三次。张辽少有败绩,除最后一战斗失利以外,就只有几次与孙权交战时没有获胜了,且最后一场战斗是因为张辽得病,体力衰退的缘故,而孙权又并非袁尚那一流的对手。现实中吴国的小孩不至于听到张辽的大名后就发抖,但张辽的确是一直以来令吴国相当头痛的人物, 战后张辽更被曹操拜为二品官的征东将军。是曹操生前的其中唯一一个外姓三征, 另外两位是征南将军曹仁和征西将军夏候渊。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在逍遥津叹息良久,最大的伤是说不出话的那种无法形容, 正如曹操对杜畿的感慨(注3), 一切尽在无言中, 比什么赞美之词还来得具信服力, 包括陈寿的评语。 关羽围曹仁于樊城, 适时孙权称藩于魏, 于是曹操便召张辽及诸军回救曹仁。但张辽军尚未至徐晃已破关羽, 曹仁之围遂解。此时张辽与曹操会于摩陂。辽军至时, 曹操乘车辇视出慰劳张辽,张辽遂还屯陈郡。不过就算张辽真的要与关羽在战场相见, 就胜负难料, 但之前已在忠与义之间选择了忠的张辽恐怕也会和徐晃一样,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曹丕继为魏王后转封张辽为前将军。到张辽死后,魏国才真正意义上再也无力南下了。张辽仅有的几次失利中,有一次他还只是援军,最后没有取胜是因为被孙权派吕蒙和甘宁先占了皖县。如此战绩,张辽可以说才是三国中一大“常胜将军”!

人言张辽文武双全,智勇兼备,才能非凡,唯蜀之赵云方能比之!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2021本文地址:http://my9888.com.cn/post/10746.html发布于 2021-02-27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9888美文网

阅读
分享